您的位置: 五色海 - 智慧浪花 - 道学智慧
 道学的生死观与生命哲学 
   老子曾提出两个对人类生命非常有影响的概念。第一个慨念是“长生久视”。长生是指着生命的量说的;久视是生命的质。常言道:“蚁蝼尚且贪生,人岂不惜命乎?继续活下去是生命的基本要求,也是生命的普遍原理。著名文化学者张中行先生曾在《顺生论·贵生}中说道:贵生,这题目是《吕氏春秋》那里借来的,应该把人命看作最贵重的。人,自夸为万物之灵,为‘天命之谓性,所限,要活,就不能不干些乱七八糟的,与万物并没有两样。天地之大德序曰生,好死不如赖活着。不管雅俗,因为我们活看,就不能不承认贵生是无条件的正确。
  人在生命的过程中,会逐渐衰老退化。而代表衰退的象征,最显著的就是由白内障造成的老年性失明。失明通常成为长生的后果,因此长生与久视产生了矛盾。换言之,人能企求长生以保证生命的量,却不能同时保证活泼健康、青春常在的生命的质“人的青春难以长在,转瞬即逝,犹如滔滔的江水:而尽情享用青春者,又必然造成短寿。人要尽量长久地享受活泼的青春,把长生与久视的矛盾统一起来,便成了道学里一个极重要而且现实的命题。老子提出的第二个概念是:“深根固蒂”。这意味着替长生久视提供了方法。如果说第一个概念是目的论,那么第二个概念便是方法论。深根固蒂是老子以花果树木的生长发展现象来说明生命的规律。要求生命的良好持续,就必须先掌握好生命的规律。要花荣果盛,必须先把根系扎稳栽深。根深,然后枝干才能得到保障和必要的营养.才能开花结果。反之,如果根扎得太浅,人畜一碰,或是风雨一摧,就根拔树倒,以致于枯萎而死,根本就谈不到花荣果盛,茁壮繁茂。老子的这些概念的提出,就引发了东方特有的生命哲学思想与原则,被东汉以后道教创立者和秦汉以来的养生家、医药家奉为圭臬。也从而造成了中国生命科学的独树一帜的完整的思想理论。
  正是基于这个创立者的良好开端,使重身贵生成了道学的最显著特征,换言之,道学也成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它集中了养生学说和技术之大成。早在先秦时,道家就有了讨论养生的系统学术,周朝末年在道家的圈子内甚至形成了以彭祖、王乔、容成公、安期生等人为代表的行气、房中.药饵三大养生派别。《老子》五千言,对当时三派成就有高度概括性论述,并明确提出了养生这个概念。“出生人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人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摄
者,养也,摄生就是养生,就是调理培养生命力。人出母腹,呱呱坠地,其生相同,其死各异,有的精神萎靡,半百而天;有的百病不侵,百岁犹健。何以有如此大的差异?原来他们生育培养出来的生机、生命力的厚薄有所不同。老子不但提出了“摄(养)生”这个概念,还提出了养生之道在于“生生”的固本策略。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其养生思想的核心,就是在于增强机体的活力.在于预防疾病。养生的治本之方在于强化生命的根基,它的最终目的是既长生又久视。尽其天年,无病而终,就是长
生;耳聪目明,老而不衰,就是久视。长生久视之道,兼顾了生命的量与质两方面。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摄生思想,他以“养生主”为题,以庖了解牛为喻,指明养生在于顺乎自然,不为外物拘泥,不为情感的悲欢所左右。“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安时而顺处,哀乐不能人也。”他强调神养。从心性修炼人手,来实现保身、全生、养生、尽年的目的。《庄子·人世间》还详细讲解了从心性人手的静功修炼法——“心斋”的步骤和方法。这是一种忘掉自己形体的存在,而使精神彻底解脱出来的“无己”修养观点。老子曾指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无吾身,吾有何患!”庄子继承了老子这一认识,认为喜怒哀乐等种种情绪,时时刻刻困扰着人心,这一切都是由于形体的连累,一旦“吾丧我”,也就没有这种烦恼了。“吾丧我”就是“无己”,它是庄子在无名,无功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身心矛盾而提出的主张,做到了这一步,就可以便精神“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了。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