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五色海 - 智慧浪花 - 道学智慧
 虚己游世乐逍遥 
   生活在战国中晚期的庄子,虽学富五车、满腹济世之才,却一生不仕,他经常生活窘迫,有时竟要靠借债度日,但仍能飘逸洒脱,照样赋诗、讲学、高歌、操琴,人生的一切,只要条件允许,他都不想生疏,但又从不被物所累。
   有一次,庄子去拜见幼时的朋友而今发迹已高居相位的惠施,可这位老朋友惠施以为庄子是找他通门子要官做,他担心才德高于自己的庄子会危及他的爵位,会见显得不自然,有些言不由衰。庄子当即明确表示:他视相位、官爵如腐鼠,根本不屑一顾。当楚国的君王知道庄子才德双全,出重金聘请他辅佐时,他更是以讥讽的口吻说道:“重金聘请我辅政,无异于将我作为供品摆在祭坛之上,到头来只是一个可怜的牺牲品而已。”一口回绝了邀
请。他大力追求精神自由,放任自己的情感,使之不受外物的驱伸而消沉,在其著作<庄子·山本)中主张:“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立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庄子是说:人要活得轻松愉悦,只有驾乘双翼,一翼修道,一翼养德,随风漂泊。逃出世事与物欲的纠缠,不受称赞,不被遣谪。顺应社会的变革,改换自身的形色。时而像天上的金龙那样腾飞,时而像洞中的黑蛇一样蜇伏,不要固定的住宅。该显扬便显扬,该隐匿便隐匿,总以合乎自然和天性为原则。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玩味万物同根,要在虚无,悟得众生皆是过客,谁也不比谁优越。是人就该自己作主,岂可作那过客之客,被他们任意摆布!一旦作主便自由,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
  一个人倘若能听任外物、处世无心而自由自在地遨游于世,谁还能伤害他呀!
  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且瞬息变化的,人又不可能脱离社会离群索居,如何能虚己以游呢?庄子的主张莫不是空想,胡诌?其实若能从整体上窥探一下庄子的思想,
他的主张是不无道理。作为思想家的庄子,一方面,他不像佛教徒那样否定和厌弃人生,一味地压抑与消灭情与欲,躲避时与命。相反,他极力主张“保生全身”、“不火斤斧”“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即追求一种“无待、无累、无患”的“逍遥”——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另一方面他又清醒地认识到,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无可避免地要受到生与死、时与命、情与欲的影响以至羁绊。因此要想从社会实践中提取这种自由,是绝对不可能的;而只能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通过某种精神修养即具备一种“外天地、遗万物、退仁义、摈礼乐”的、游乎尘垢之外的“定”的心理环境;一种能将自我的存在和永恒的、无所不包的宇
宙存在整体相融相合的,从而可以“逍遥以游世”的心境,方能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体悟、设计了这种心理环境,可是这种心理环境不能与生俱来,也不会从天而降,怎么办呢?只有靠修养。如何修养出这种心理环境呢?
   庄子在这里指出的具体方法是“无欲”,即在修养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去掉情与物的欲念,保持一种恬淡、寂寞、虚空、无为的境界,方能慢慢养成那种精神绝对自由所需要的心理环境。  
  为什么“无欲”才能创设那种平静恬淡的心理环境呢?因为庄子从心理的层次和生理的层次分析了“无欲’,对于人的精神生活和生命机体都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从心理层次来看,庄子曾指出: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重惮,以黄金注进行昏。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达生》)这一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庄子是说“请看看射靶赌博,就会明白。若是用瓦器作赌注, 射手心地坦然而格外技高,不慌不忙,一发便中。若是用 金属带钩作睹注,射手就心存疑惧,满脸紧张,连发不中。再若是用金条作赌注,射手则会头脑发昏内心迷乱,弓弦尚未拉开,射手便昏晕过去了。同一射手,同一巧技,一旦心有贪爱,便会有重外物,患得患失。人若看重外物,内心就变蠢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庄子的意思,他认为,嗜欲的深浅是修养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和标志,一个人只有除去心中的嗜欲,才有心境的宁静。如前所述。庄子认为,一种无待、无累、无患的理想人生,就其心理特征而言,需要而且本身也是依靠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而恬淡无欲的精神修养,正是形成这种心理环境、精神境界的基础。
  在庄子心目中,“神全”,即保护这个生命的根本不受侵害,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并且这也正是达到理想人生的一种标准。然而,如何养神才能使神全不亏呢?庄子明确回答:恬淡无欲。只要“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能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如此鲜明地指出恬淡无欲是修养成精神绝对自己的必由之路,实在令人叹服。无论从心理学还是养生学的角度看,庄子的见解都是符合事实的。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