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五色海 - 智慧浪花 - 儒学智慧
 孟子的思想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战国时代思想家,著名的儒家学者。名轲,邹国——今山东人。据说他原是把持鲁国朝政的三家大夫之一孟孙氏后裔,曾随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学习过,也有人说,他是亲随子思学习的。而子思又是孔子最年轻的弟子之一曾参的学生。儒家典籍中有一篇《中庸》,被认为是子思所作,思想和孟轲的著作《孟子》相近,所以学术界有人称他们为“思孟学派”,但有人不承认这个学派的存在,认为《中庸》是孟子以后的作品。
  孟子和孔子的家境相似,也是从小就没了父亲,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的。邻里环境不好,为了教育儿子,母亲三次迁居。有一次儿子逃学,正在织布的母亲伤心地割断了经线。儿子受到激励,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一个伟大的儒家学者。孟母择邻、教子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广泛。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谋求任用,但是除了曾一度在齐国担任过重要官职,也是基本上得不到任用。晚年,他和自己的弟子们一起,把自己的主张写成文字,这就是今天的《孟子》一书。
  《孟子》第一篇讲述他会见梁惠王的情形,提出了他实行仁义的政治主张。梁惠王问:老先生不远千里来见我,大约带来什么有利于我们国家的主张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什么有利呢!大王说,如何才能有利于我的国;大夫说,如何才能有利于我的家,士人和一般百姓说,如何才能有利于我自己。上下交相追逐利益,国家就危险了。为了追逐利益,大夫会杀掉国君,因为他没有满足的时候。如果讲究仁义,就完全不一样了。讲究仁义,儿子不会忘掉父亲,臣子不会抛弃君主。所以大王只讲究仁义就行了,何必说什么有利呢!这就是有名的“义利之辨”。
  实行仁义的政治,就叫做“仁政”;实行仁政,使天下百姓从心里表示拥护,因而取得政权的办法,叫做“王道”。王,是归往的意思,即心里拥护并且自动前来投奔。王道,也就是使百姓归往之道。王道和仁政一个意思,都是说要实行仁义治国,使百姓心悦诚服。与此相反的是“霸道”,即依靠武力征服别人。这是孟子所反对的。
  仁义政治的首要措施,是“制民之产”,也就是使百姓有一小块土地。百姓有了这一块土地,就会安下心来,就不会去为非作歹,危害社会。加上减少赋税和徭役,不在农忙的时候征用民力,使百姓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发展生产。百姓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再种上桑树,养蚕抽丝,养上一些家畜、家禽,这样,50岁的人就可以吃到肉,70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在平常年景,一家人可以得到温饱;逢到饥荒年份,人也不至于饿死。再采取适当的关税政策,招引商人和旅游者;任用贤才,吸引有才能的士人。这样,想做官的,都愿意在这样的国度里做官;想经商的,都愿意在这样的国度里经商;想务农的,都想在这样的国度里务农;旅游者也愿意走在这个国家的道路上。那么,天下人都向往这样的地方,把这样的国度看做自己的父母,还有别的什么人敢来侵略它吗?假如有人这样做,那就等于让儿子来进攻父母,其不会成功可说是必然的。那么,这样一来,即使用木棒,也可以打败秦国、楚国那坚固的盔甲和锋利的兵器,从而无敌于天下。
  这是孟子的政治理想,也是他所主张的统一天下的道路。因此,他反对当时依靠战争吞并别人的方式,认为那些能够争城夺地的军事家都是社会的罪人,应该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但是,孟子的主张是个遥远的理想,现实却是无穷的争斗。处于争斗中的君主们无法接受孟子的建议,仍然为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拼搏。梁惠王对孟子说,我不能实行你这些主张,因为我有许多欲望。但是孟子却从梁惠王不忍看见牛没有罪过却要用作献祭的牺牲,认为梁惠王也有一颗仁义之心,认为这样的心,就是行善的开端。有了这个开端,就有可能实行仁义之政。问题不在于能否做到,而在于做与不做。
   由此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一颗本善的心,这个心,就是实行仁义礼智的开端。一个人看到小孩子要掉到井里,都会感到震惊并且要去搭救,并非是贪图报答,而是出于善良的本性。有这个善良的开端,就有可能实行仁义。但是这颗心需要保养,才能保持它善良的本性。有些人很坏,只是由于他们丢掉了这个善良的本性。丢掉不要紧,找回来就是了。找回善心的方法,就是要经常养护。孟子说,人心的善性,就像山上的草木。由于雨露的滋润,山上会不断长出新的幼芽来。如果好好养护,它们就能长大;如果不加养护,任凭牛羊啃吃践踏,山上就会寸草不生。你见它寸草不生,就说山上本来就没有草,是不对的。人也
是这样,每个人到了夜里,想想一天的所作所为,都会生发一些善心。早上起来,如果能够保持夜里生发的这点善心,久而久之,就会找回自己失去的善性。如果一个人不加养护自己夜望生发的那点善性,以致最后变成坏人,你说他本性就恶,不是妇人,也是不对的。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许多物都能不加接触,就能对他物发挥作用。到水边,我们会感到凉气;到火旁,我们会感到热气,花会发出香味,垃圾会发出臭气。于是加以推广,认为任何物者会用自己的气和他物发生作用,物自身自然也是充满了气。人也是一个物,人身之内也充满了气。人的气,受人心的支配,就会影响人的心思。夜里生长起来的善心,和夜里生长的气一齐发生。养护夜里生发的善心,就是养护夜气。人们养护自己白善心,要通过养护自己的气来实现。孟子说,自己就是善于养护一种“浩然之气”。这样的气无穷地大,充满了宇宙,极端地刚强,它和仁义互相配合,一个心中充满仁心正义的人就无所畏惧。因此,要培养这样的气,只有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自己的仁义之心。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天,即上帝赋予的;人的心,即思想、意志等,是从本性发出的。所以,彻底认识了自己的心,也就认识了自己的本性;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认识了天,即认识了上帝。一个人,保存着自己那本来的善心,养护自己那善良的本性,就是事奉上帝。不论是长命还是短命,都永远不加改变,就是实现了上帝赋予的使命。
  养护善心善性,在孟子那里,不仅仅是个人修养问题,甚至主要不是个人修养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在孟子看来,有什么样的心思,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心中产生了坏的念头,就会危害政治。而修养自己的心性,既是遂行上帝赋予的使命,是事奉上帝的最好的办法,也是搞好政治的前提。
  养护自己心性,一面是要培养夜里生发出来的善心、善性,一面就是要抛弃那些不善的东西。在孟子看来,当时最败坏人的心思的东西,是扬朱和墨子的学说。这两派学说,当时都非常流行,孟子形容是天下的言论,不是拥护扬朱,就是拥护墨子。扬朱主张“为我”,不舍得为别人丧失自己的一根汗毛;墨子主张“兼爱”,即不分亲疏地互相的爱,甚至为别人粉身碎骨也在所惜。孟子认为,一个人生活在某个国家里,或生产纳税,或服役包括服兵役,或做官,都要以某种形式为自己的国家服务,扬朱的主张无视这些义务,就是无视君主的存在和君主的命令。孟子坚持儒家的基本立场,认为一个人应该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和亲近的人。如果不分亲疏远近,为别人可以粉身碎骨,就是无视自己父母的存在和利益。无视君主和无视父母,都是禽兽的行为,不是人的行为。所以孟子认为,这两种主张,都像洪水猛
兽一样地危害人类,作为一个儒者,应该像大禹治水一样,去批驳扬朱和墨子的主张;只有严厉批驳了扬朱和墨子,儒家的思想才能发扬光大,也才配做一个儒者。
   孟子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主张,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想使天下太平,并且治理好,必须实行仁义政治,也只有实行仁义政治,才能使天下太平。这种政治的基础是实行仁义,而仁义既是人心固有的东西,是人的本性,而本性乃是天赋的,那么,实行仁义政治,也就是遂行天的使命,体现着天的意志。而他自己,也就是要遂行天的使命的人。他说,天降生了下界民众,要让那些先觉悟的,去启发那些后觉悟的;要让那些先知者,去教导那
些后知者。他自己,就是天降生的百姓中的先知者、先觉者,他肩负着使天下百姓都觉悟的责任。因此,天现在是还没有要使天下太平,假如天要使天下太平,那么,除了他和他的主张之外,再没有别人能够担当。
  那么,天是以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志呢?怎样才能知道天的意志呢?孔子曾经说过,天不说话,但是四季运行,万物生长。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他认为,天不说话,是用行为和事情的成败表达自己的意志。比如说,尧把舜推荐给天,让舜主持祭祀,所有的神祗都来歆享,这就是天接受了舜;让舜处理国家事务,都处理得很好,这是百姓们接受了舜。于是百姓们歌颂舜,有什么事都去找舜解决。从这里,就看到了天意。因为《尚书》中说了,天用百姓们的耳朵来听,用百姓的眼睛来看。后来禹做天子的时候,也是如此。孔子,依德行和才能,是完全应该做天子的,只是没有人来推荐。而这一切,又都是天意。实现天意,是孟子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也是他一切行为的归宿。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