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五色海 - 智慧浪花 - 道学智慧
 重身轻物 
  老子作为中国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所设计的终极关怀,就是不受外物伤害、引诱的赤子状态,就是人的自由的、愉悦的境界。他认为“民不匿死,奈何以死惧之?”要使人民常知死亡的恐惧,才会懂得生命的可贵,从而知道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人来说,最可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即使同一时代的人,对此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古往今来,有相当多的人把功名利禄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只有获得高官厚禄才算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对此,老子所创的道家既反对儒家的道义原则,也不同意墨家和法家的功利原则,而是独树一帜,提出一条“重身轻物”的解脱原则。功名、财富、生命三者,都是人之所需,然而三者相比,哪一个是最重要的呢?在今天看来,这本来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了生命,功名、财货又有何用?但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似乎对此并不明确,即使在后世,也有不少人把名声,利禄的位置摆在人的生命之上,甚至为了名利可以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所谓‘‘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要钱不要命”,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因此,老于在名利的迷宫中第一次发现了人的生命价值,其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他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这对那些贪得无厌、沽名钓誉之徒,不啻是一记当头棒喝!因名利毕竟是身外之物,远没有生命重要,假如追名逐利而丧生,当然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的。中国有句古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正是老子“重身轻物”思想的另一种表达。
  从“重身轻物”的观点出发,老子对追名逐利的人生理想与价值取向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如果祟尚贤名,下面的人就会趋之若骛;反之,在上位者如果不崇尚贤名,人们也就不会为争名而损人害己。同样的道理,珍宝奇货人人眼红心热,争抢这些难得之货的人也就应运而生;如果统治者不以之为贵,弃之如敝屣,人们也就不会沦为盗贼了。所以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民不为盗。”。从个人修养方面况也是如此。“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其道理与上述治国道理是一致的。
  庄子对生和死有更自觉的体验。他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认知,就是从死这一人的生存终极大限开始的。“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死生存亡,与日夜一样,人自己不能左右。因此,人只有“任其性命之情”。人只有顺其自然而然,才能与道的本性相符合丽不悖。老子“重身轻物”的思想,也为庄子所继承,庄子说:“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认为物是比人低贱的为人服务的东西,悲叹“今吐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所以他主张“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庄子还肯定众生的必死,来追究人生的意义,以给众人去追做圣人、真人、至人,神人的关怀和慰籍。无论是圣人、真人,还是至人、神人,都是顺从
道,而与道通为一的。这样人也就超越了难以超越的终极大限,而实现到达终极境界。
  以上是道学的五方面主要内涵,亦是对道学内容的基本界定。简言之,道学,即黄老之学的系统,而非其他形形色色的道学系统。道家思想的渊源与创立任何一种思想体系,既是时代精神的结晶,又是对前人的思想资料批判继承的结果。道家思想同样如此,它有自己产生的社会条件,也有自己的理沦渊源。特别是老子所建立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更不可能不吸取前人的思想精华。儒家由文武、周公到孔盂思想,其间的联结传承,有征于元典文献。但道学从黄帝至老子的所谓黄老之学,其间的思想承接,元典文献却罕有言及。现在我们要弄清道学的起源和发生,就必须搞清这样一个问题,老子究竟继承了他以前的哪些人的思想?老子与黄帝是怎样的思想纽带联结在一起的?不少学者对此作了大量学术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之一是对黄帝之书《金人铭》的继承和发挥。《孔子家语·观周》和刘向《说苑·敬慎篇》都保存了这样一段思想资料:
  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左陛之前,有全人焉。三缄其口,而名其背曰: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以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勿谓莫闻,天妖伺人,荧荧不灭,炎炎奈何;绵绵不绝,将成网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诚不能慎之,祸之极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惑,我独不从。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高,人莫害我。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戒之哉!戒之哉!’
  孔予顾谓弟子曰:记之,此言虽鄙,而中事情。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遇祸哉!
  据以上《说苑}所述,《金人铭}为孔子观周时所见,其刻制时代,当在孔子人周以前。《金人铭》字句不多,却透露了深奥的人生哲理。如果我们将《老子》的思想与之相较,就会发现两者的思维方式和基本观点,有许多类似之处,包括:关于反对多言的思想,关于从害中求利的思想,关于主张把祸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思想,关于守柔去刚、执雌持下的思想,关于无多事的思想,关于“民怨其上”的思想,关于提倡不亲自闻见的思想,关于“人皆取彼,我独守此”的思想,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关于藏智不露的思想。以上的这一系列思想,甚至每一句话,都在老子的《道德经)得到了继承和发挥;换句话说,《老子》的许多重要思想,大多可以从《金人铭》中找到原始形态。由此可见《金人铭》是老子思想的主要来源。
   从“黄老”一语谈谈。该词不见于先秦典籍,是汉人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用语,用来概括道家总热心于政治的一个宗派。从“黄老”一词来看,似乎是把老子思想同黄帝思想挂起钩来.把黄帝思想看作是老子思想的渊源。然后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即使实有其人,由于当时尚无文字,他的思想无法由文字载体保存下来,不可能成为老学的直接渊源。然而,学术界亦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黄帝是史籍有证的人物,古代文献典籍皆有记载:“昔少典娶于有烁氏,生黄帝、炎帝。”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少典是黄帝之父,黄帝所处的时代,约为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期.相当于原始有制解体.个体私有制形成之际,并迈向文明社会之时,这样,道学的道统比儒学“祖述尧舜”的道统更加悠远。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