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宇宙起源、演化、质料、结构、成因及存在形式的系统见解。中国古代以四方上下为宇,以古往今来为宙。也就是说,“宇宙”是空间与时间的综合体,与现代宇宙的概念相近。春秋中期之前,中国还没有关于宇宙的系统见解,人们的视野局限于天地之间。第一个系统地提出宇宙学说的是春秋末期的老子。 (1)起源和演化说 关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中国古代有多种构想。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混沌说、元气说、太极说。“混沌说”认为,原始宇宙是一片朦胧。没有天地,没有万物,没有形象,没有色彩,没有声音,没有知欲,没有味道,没有边际,一切都处在恍恍惚惚的混沌状态。在此?混沌之中,好像是有特别精细的东西存在,不过它们之间却没有界限,因此,眼看不见它们,耳听不到它们,手抓不住它们,体触不及它们。它们处在不断流动之中,由近及远,由远到近,永无止息。所以,宇宙整一个没有边际、没有界限的统一体,人们称之为“一”。后来,它在流动之中逐渐分化开来,由一种东西生成两种东西,由两种东西生成三种东西之后越来越多,由三种东西衍生出了万物。这个演化过程就好像鸟卵的孵化过程。一个鸟卵,打开来看,什么也没有,既没有鸟头也没有鸟尾,既没有鸟羽也没有尾腿,可是其中却包含着鸟的一切基因。虽然人们看不见它们,它们却在无形无声之中存在着,到了一定的时候,鸟头鸟尾、鸟羽鸟腿,以及鸟的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由此有了现在这样的宇宙和世界。这一学说由老子首创,它将宇宙的演化视为自然而然的过程。 元气说认为,原始宇宙是一团混混沌沌的气。气不断旋转流动,逐渐有了清浊之分。在旋转过程中,清气上升而浊气下沉,上升的清气轻扬而形成天,下沉的浊气凝固而形成地。之后由天地自然地产生出了万物,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种学说之所以将气称为“元气”,那是因为它将气视为宇宙的原始;“元”就是原始的意思。这种观点以汉代河上公《老子章句》为代表,它将混沌视为气,赋予了它物质的特性,是对混沌说的发展。 太极说认为,宇宙有一个最早的开端。由于它早到了不能再早的程度,所以后人称其为“太极”。“太极”是最最极限的意思。后来太极分化开来,形成天地。由此天地就成了后来出现的一切事物参照的标准,所以人们称其为“两仪”。“两仪”,是两个样式的意思。后来天地产生了四季,四季分为春夏秋冬四种气候,所以人们称其为“四象”。“四象”,是四种气象的意思。后来天地四象又演化成了八种自然物质,这就是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后人用八种符号表示它们,并将它们的符号两两重叠,用来算卦,又将它们称为“八卦”。太极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这八种自然物质相互配合而产生出来的。这一学说主要出于易学家,它用两分法理解宇宙的演化。 (2)质料和结构说 质料问题,也就是宇宙由何种东西构成的问题;结构问题,也就是宇宙怎样构成的问题。 ①关于宇宙由何构成的问题,中国古代大体有四种观点,精气说、水成说、气成说、五行说。 精气说认为,天地万物及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是由精气构成的。精气是气中最为细微的精华。说它是精华,一是因为它小到了极至,宇宙中再也没有比它更小的东西了;二是因为它具有灵性,可以产生感知。比如《管子》书中说,精气极小而奇妙,它在地下产生五谷,在天上产生列星,流于天地之间产生鬼神,藏在胸中能造就圣人。天地万物、人的生命、精神智慧以至鬼神,都是由精气产生的,它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水成说认为,天地万物及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水构成的。《管子·水地》篇说,大地是万物的本根,美好的、可恶的、贤良的、不肖的、愚蠢的、聪明的,一切东西都是由它产生的。然而,大地的血脉却是水。水是大地造就一切的材料。它聚集于天地之中,潜藏于万物之内,产生于金石之间,汇集于生命体内,其功用之大犹如神灵。 气成说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宋代的大哲学家张载(见“张载”)说,宇宙看上去是一片虚空,可实际上却充满了气。虚空是气的基本存在形态,看上去无形无象,极度虚无,但却是真实的存在。它自身虽然不生不灭,但却在不断聚散变化。当它凝聚的时候,就构成形体,合成万物,或成天地,或成动植,或成人畜,或成鬼神;当它分散的时候,就物消形散,化为空气,看上去又是一无所有了。天地万物都是气的存在形态,气是构 万物的基本原料。五行说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比如《尚书·洪范》说,水具有湿润之性,火具有燃烧之性,木具有曲直之性,金具有熔铸之性,土具有耕获之性。湿润之性产生咸味,燃烧之性产生苦味,曲直之性产生酸味,熔铸之性产生辣味,耕获之性产生甜味。五种元素互相结合,互相接续,互相滋补,互相克制,从而产生出形态万千、姿色迥异的万物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