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是生活的第一要义
俾斯麦把勤奋工作看成是一个人拥有真正生活的保护神。在他去世前几年,当被问及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生活的准则时,他说:“这条准则可以用一个词表达:工作。工作是生活的第一要义;不工作,生命就会变得空虚,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也不会有乐趣。没有人游手好闲却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对于刚刚跨人生活门槛的年轻人来说,我的建议只是三个词:工作,工作,工作!” 生活是什么?菲利浦斯·布鲁克斯这样回答:“当一个人知道他要做什么,他就可以大声地说:‘这就是生活!”’这并不是说,一个人必须工作到筋疲力尽,在工作中尝尽了酸甜苦辣,才叹息道:“这只是为了生活。” 即使是最不起眼的职业,人们也能从自己的工作中体验到快乐与满足。在每个人的心灵里,都会不时受到悲伤、悔恨、迷惑、自卑、绝望等不良情绪的侵扰,如果此时能集中精力于工作上,这些让自己无法正常生活的负面影响就会被抛在一边。它们就像弹簧一样,当你用力挤压时,它们自然会弱下去。此时,人也真正成了坚强、自尊的人。在劳动中,幸福和快乐会从心底进发,像火一样温暖着自己和周围的人。 “生活中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说,“不管是最伟大的道德家,还是最普通的老百姓,都要遵循这一准则,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也要坚持这一信念。它就是,在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和外部条件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做的工作,然后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做下去。” 对于生性懒惰、从不认真工作的人,生活的大门是关闭的。每个人必须竭尽全力,勤奋工作。因为,作是维系人类命运的根本。 比尔·盖茨说:“我只敬重两种人,没有第三种。第一种是不辞辛劳的劳动者,他们勤勤恳恳,默默无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活出了人的尊严。我非常敬佩那些从事繁重劳动的体力劳动者。我钦佩的第二种人,是那些为了人类能有一个独立的、丰富的精神世界而孜孜求索的人。他们的劳动不是为了一日三餐,却是为了增加生命的养分。稍事劳作就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难道就不需要用艰苦而又神圣的劳动,去换取轻松愉悦的精神生活和内心自由了吗?我只敬佩这两种人,其他的人都是废物和社会的渣子。” 迪恩·法拉说:“工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至今仍保存完好,它是最有效的心灵滋补剂,是医治精神疾病的良药。这从自然界就可以得到体现。一潭死水会逐渐变臭,奔流的小溪会更加清澈。如果没有狂风暴雨,没有飓风海啸,地球上全部是陆地,空气静止不动,这样的世界就毫无生趣。在气候宜人、四季温暖如春的地方,人们十分惬意地享受着生活,自然容易无精打采,甚至对生活产生厌倦。但是,如果他每天要为自己的生计奔波,与大自然作殊死的搏斗,他就会精神抖擞,经受各种锻炼,发展出最强的力量。” “每天早晨起床后,”金斯利说,“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得有事做,强迫自己工作并尽最大努力做好,可以培养自扦能力、勤奋、意志力等各种美德。在追求安逸的人那里,是没有这些优点可言的。” 美国小说家马修斯说:“勤奋工作是我们心灵的修复剂,可以让生理和心理得到补偿。可惜的是,人们常常只对受人关注的行业和要职感兴趣,而不再愿意经受艰辛劳作的磨炼。但是,它却是对付愤懑、忧郁症、情绪低落、懒散的最好武器。有谁见过一个精力旺盛、生活充实的人,会苦恼不堪、可怜巴巴呢?英勇无敌、对胜利充满渴望的士兵是不会在乎一个小伤的。出色的演说家不会因为身有小恙就口齿木讷,词不达意的。这是为什么呢?当你的精神专注于一点,心中只有自己的事业,其他不良情绪就不会侵入进来。而空虚的人,其心灵是空荡荡的,四门大开,不满、忧伤、厌倦等各种负面情绪,就会乘虚而入,侵占整个心灵,挥之不去。” 古希腊著名的医生加龙说:“劳动是天然的保健医生。”工作可以使人肌肉发达,身体强壮,血液循环加快,思维敏捷,判断准确;还可以唤醒沉睡已久的创造力,激发雄心,把更多的的聪明才智发挥到工作中去。正是工作,才能使人觉得自己是一个人,必须从事工作,承担责任,这才能显示出人的尊严与伟大。 千百年来,除了勤奋工作,还有什么能够给我们带来繁荣充实?它为贫穷的人开创了新的生活,它使千百万人免于夭折,特别是拯救了那些精神上有问题、甚至企图自杀的人。 马齐奥教授说:“我常常感到压抑和沮丧,但是,长年养成的工作习惯,让我从中解脱了出来,即使遭遇再大的不幸,也不会击垮我。我觉得学术研究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消遣,面对政治、社会、宗教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时,即便弄得筋疲力尽、无功而返,我也觉得生活很充实。” 远离乏味的生活 比尔·盖茨说:“在这世界上,那叫做‘生命’的刺激冒险的机会,是你惟一能去做的。因此,为何不计划它,尽量设法活得丰富而又快乐?” 世上充满了有趣的事情可以去做。在这令人兴奋的世界中,不要过乏味的生活。 生活要过得简单而不乏味,有情趣而不孤独,这需要生活的技巧。 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到了40岁以后,生活就过得非常简单化了!所谓“简单化”,一是指对于一切的事件,能够得法而不随便浪费到无用的地方。 当然,仅仅生活简单化还不够,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好好地学习一些技艺。一个人到了50岁以后,能力就将逐步衰退,换言之,学习进步的速度,就不得不减慢。50岁以后的人,想学习什么新的技艺,就比较困难了。 懂得生活技术的人,不一定就是懂得生活艺术的人!所谓生活技术,也就是职业技术——你有谋生的本能吗?假如你回答说:“有!”那么,你的谋生本能便是生活技术,因为没有这种“技术”,你便不能“生活”! 芝加哥的约瑟夫·沙巴士法官,他曾审理过4万件婚姻冲突的案子,并使两千对夫妇和好。他说:“大部分的夫妇不和,根本是些源于许多琐屑的事情。诸如,当丈夫离家上班的时候,太太向他挥手再见,可能就会使许多夫妇免于离婚。” 劳·布朗宁和伊丽莎白·巴瑞特·布朗宁的婚姻,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美妙的了。他永远不会忙得忘记在一些小地方赞美她和照料她,以保持爱的新鲜。他如此体贴地照顾残废的太太,结果有一次她在给姊妹们的信中这样写道:“现在我自然地开始觉得我或许真的是一位天使。” 简单的生活琐事,可能会给你带来不同的结果,就看 你怎样应用技术来处理了。 真正懂得乐观地去生活的人,是因为他的生活富有情致。 我们也许认为作家的生活就是贫困一词的诠释。我们却不可以否认作家的精神生活是如此富有! 人生的美满,并不是指职业上有何成就,也不是指谋生技术上有何进展;而是每个人努力的结果,心灵上必可得到一种安慰。 但这种安慰,不是宗教上的抽象,也非哲人的玄虚,而是事实的证明。 追求个人生活的情绪,不仅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还可以得到情感的升华。 对于生活,人们不应该消极、灰心,而要加倍努力,为自己的心灵营造一方净土——生活情绪是实现这个目的最好方式。 任何人都想过幸福且充满活力的人生。要实现这个愿望,时时接受新事物的挑战就显得格外重要。 生活的心境不同,是导致一些人觉得时间过得快的主要原因。 因为,他们很久已没有尝试新鲜的事物,听听新鲜事了。 我们要努力对很多事物充满兴趣,寻找新的挑战,并且去体验一些新的发现——打破乏味的生活方式。 比尔·盖茨经常将戴尔·卡耐基先生的挂在嘴边:“只要生活有情趣,我们将不会老是踩在马路上的香蕉皮上。” 从工作中解脱 调换工作有时是让自己得到休息的最好方法。有一次,有人问沃纳梅克,他的休息方法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我么?我是靠调换工作来休息的。好像批发与零售是完全相反的一回事一样……当我拿起另外一件事做时,便会使自己从原来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得到了休息。因此我是常常来回换工作的,我有许多喜欢做的事情,可以在它们中间调换着做。” 一件事情做疲倦了时,这时换一件事做一做,你确实会感觉到这种调换能使你得到休息。许多人工作繁重时,就是利用这种方法,既做了许多事,同时又得到了适当的休息。罗斯福、格莱斯顿、福特都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罗斯福能做那么多事情就是因为他能够从这件工作换到那件工作。不时调换工作就是他休息的方法。 因此,每天应当准备一张预定工作表的价值,在此就很明显了。把一件工作做得让自己身心俱疲是有损健康的。你应当将一天的时间分为若干段。在第一段时间内做这件事,第二个时间段换另一件,过后又换一件,最后再回到第一件上来。按照这种做法,你不但可以做很多事,而且一天工作完毕后,你不会觉得有多疲倦。 奇怪的是,有时当我们绞尽脑汁想得到一个问题的答案而得不着时,短暂的休息反而能给予我们启发。我们搜肠刮肚地去追求,然而我们心用得越厉害,答案似乎离我们越远。这时我们的大脑在原地打圆圈。 发生这种情形时,最好的办法是丢开问题完全不想,找点别的事来做。当我们完全不去想它的时候,答案却往往会忽然从心里跳出来了。 大卫·麦克兰是美国一位铸造专家,他这样谈起他的一段经历,这种经验并不只有他一个人有过,许多大思想家都有过类似体验。当时他正在试验一根钢条和一根铁条,他发现在铁店里的煤炭炉上,钢条先熔。然而在实验室里的泥杯中煅烧时,却是铁条先熔。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的现象呢?好几个礼拜这件事都还萦绕在他心中。有一天晚上,他睡在床上时忽然想出一个道理,因为钢条在实验室的泥杯中没有和煤炭接触,在铁店里是接触的,而煤炭中含炭的成分很高。很可能是钢条在铁炉中吸收了一些炭,从而减低了它的熔度。接下来的实验证明了这种推测的正确性。 容易动感情和易于烦躁是不能保持清楚的思想的。有时,一个问题的答案老想不出,我们多半会生气和烦躁,而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非要想出来不可,或者就是干脆不去想。这两种态度是永远也找不到答案的e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暂时忘记它,去做点别的事,或是完全休息一会。等到脑袋清醒后再来思索。大多数情况是,答案来的时候,不是在你因苦思冥想而精疲力竭的时候,而是在你完全放松、丝毫不去想的时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