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五色海 - 智慧浪花 - 现代智慧
 上帝不休息 17(比尔盖茨) 
           “星期天上帝也不休息的”

  有一次,英费尔德问爱因斯坦:“明天是星期天,我来不来你这里一道工作?”“为什么不来呢?”“我想,星期天你可能要休息一下。”爱因斯坦哈哈大笑说:“星期天上帝也不休息的。”
  星期天虽然是属于个人支配的时间,但它像反射镜一样,可以照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对生活的态度。
  本来,紧张地工作了五天,周末休息休息也是应该的,但像爱因斯坦这样献身事业的人,无一不是把星期天变成“学习日”、“工作日”、“科研日”的。有些著名的昆虫学家长年进行害虫生物的防治研究工作,经常跋山涉水,观察昆虫的生活情景,采集各种标本,就是星期天,只要不是特别恶劣的天气,总要步行人山或到其他地方坚持研究。据说,1902年,著名科学家科尔在纽约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曾轻松地走到黑板前,很快列出了两条算式,两次计算结果相同,证明2的67次方减去1是合数,解决了200多年来,一直被当做质数的谜,使与会者不禁叹为观止。有人间他为此花了多少时间,科尔回答说:“三年内的全部星期天!”
诗人修斯说:“我有许多朋友,我常常去看望他们,也常常接待他们的来访,有许多文艺演出,也吸引着我,这些我都是像常人一样对待。不同的是在闲谈的空隙,或者来去的路途,我都在寻找着、利用着属于自己的时间。”在他患病之时,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他说:“务必使疾病措不及。”即使在绝对禁止工作的日子里,他还阅读了很多书籍,在卧床不起、无法亲手写作的情况下,还口授了《论合作制》、《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论文和许多工作指示,坚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生病不是好事,但却可以获得大量平时难得的学习时间。魏格纳正是在患病卧床时,对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南美大陆的东海岸与非洲大陆西海岸的形状这般相似?莫非两者过去曾是连在一起的?思索、研究的结果,他创立了“大陆漂移”理论,成为地质学现代活动理论的先驱。还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就是与疾病搏斗的胜利的结晶。他说:“对于科学工作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者赶走了我日常的不适。”爱因斯坦在68岁以后,一直到1755年76岁逝世这段时间里,他不断为病魔所缠,先是患肠道病、肝脏病,最后又加上主动脉壁变弱。他在痛苦中生活,常常为剧烈的疼痛所折磨,但他却仍然快详,全然不以自己的疾病和不久于人世为意,仍继续工作着。一个星期天的夜里,几页手稿放在他的床边,内中就包括着引向统一场论的那些方程——这是他研究了40余年之久却一直未见最终结果的东西。他指望他能够在第二天足以摆脱病痛,好把他的这些研究工作继续下去。不料,在星期一的清晨,他的主动脉破裂,他竟阖目长逝了。

为时间立预算

比尔·盖茨指出,善于为时间立预算、做规划,是管理时间的重要战略,是时间运筹的第一步。成功目标是管理时间的先导和根据。你应以明确的目标为轴心,对自己的一生做出规划并排出完成目标的期限。
你若要成为一个企业管理的行家,就需先安排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社会实践的时间。你得大致计划一下,突破一门课程需花多长时间,什么时候进入管理实践,向内行学习。你若以搞发明创造为目标,就得在学习科学理论、向他人求教、动手制作、实验等几个领域分配好时间和精力。
立计划,也包括对“预算”的检查督促。你要经常检查实现某一短期目标,是否如期完成。我们可以记工作日志,或将完成每件事花的时间记录下来。
  有的人工作起来似乎一天到晚都很忙,并且常常加班,为何非得加班不可呢?那多半是由于工作管理拙劣所致,避免加班的关键在于行程表的拟订。总之,拟订周期行程表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我们可以尝试拟订行程表,让自己的工作行程、同事的活动、上司的预定计划、公司的整体动向等事情得以一目了然。
由于自己的工作并非完全孤立,所以必须将它定位在所属部门的课题、公司整体的课题乃至各界的动向上,方才能够加以掌握管理。
只要尝试拟订行程表,原本凌乱不堪的各种预定计划,就会显得条理井然起来。
人们之所以工作忙得不可开交,追究其原因是由于老在工作即将截止之前,赶紧手忙脚乱从事加班熬夜之故。这种做法,经常导致工作水平下降。总之,及早着手准备才是快速完成工作的保障。  
  如果能够拟订行程表,设定进修时间、休闲时间、与家人沟通的时间,自己和家人都将因此取得默契、步调一致。此外,通过与家人的沟通了解,不但得以减轻日常生活的紧张压力,而且能够涌现新的活力。
  先忧后乐乃是时间计划的基本原则。
  让这种个人时间管理模式,好好地和大家一起共享,当可妥善避免和家人发生冲突摩擦。
  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个具体的周末假日行程表。
  首先,所谓周末假日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
  一般的看法是从周六早上到周日晚间为止。不过如果想要利用周末假日,充分争取时间从事自我启发的话,这样做是不行的。
  所谓周末假日是从周五晚间到周一早上为止的时间。如此解释的话,就有将近三天的假期可资运用,无妨将它当做一个整体时段来加以掌握。
  倘若这种理念成立的话,周五晚间的度过方法就变得十分重要。譬如周五晚间痛饮迟归,连带地将使得周六起床之际已过半日时分。
  周六和周日,基本上还是应该早起。如果失之严苛的话,恐有难以持续之虞,因此不妨稍微放松,比平日晚起一两个小时也没关系。尽可能和家人一起共用早餐为宜。
  其次,要将周六、日的上午订为主要进修时间,不足的部分排人周六、日的晚间。周日晚间不排计划只管就寝的话,周一早上提早起床也就可以。总而言之,周末假日行程的成败与否,要看周五晚间度过方法而定。
  基本上,周末假日要将工作暂且付诸脑后,好好地调 剂身心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良方。不过,有件事情非常重 要,就是必须为下周一开始的工作预作心理准备。这点将 在事后造成巨大差异而在工作上面反映出来。  
如果等到下周早上再来订立卞周的进修行程表,事实 上已经太迟了。本周日晚间才是思考立下周行程表的绝佳 时机。  
  
把握今天  
  
时间并不能像金钱一样让我们随意储存起来,以备不 时之需。我们所能使用的只有被给予的那一瞬间,也就是 今日和现在。例如,我们不能充分利用今日而让时间白白虚度,那么它将一去不返。所谓“今日”,正是“昨日”计划中的“明日”;而这个宝贵的“今日”,不久将消失到遥远的彼方。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得以生存的只有现在——过去早已消失,而未来尚未来临。昨天,是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是有流通性的价值之物。
人要学会在现时中生活。请注意,这里使用的不是“现实’’而是“现时”一词,它更加强调的是“现在”这一时间概念。现时生活是你真正生活的关键所在。细想一下,除了“现在”,我们永远不能生活在任何其他时刻,你所能把握的只有现在的时光,其实未来也只不过是一种即将到来的“现在”。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未来到来之前,你是无法生活于未来之中的。
  社会环境总是要求人们为将来牺牲现在。根据逻辑推理,采取这种态度就意味着不仅要避免目前的享受,而且要永远回避幸福——将来那一时刻一旦到来,也就成为现时,而我们到那时又必须利用那一现时为将来做准备。这样,幸福总是明日复明日,永远可望而不可即。
  现时,是一种难以捉摸而又与你形影不离的时光,如果你完全沉浸于其中,便可得到一种美好的享受。因此,你应该充分享受现时的每分每秒,而不必去考虑已过去的往日和自然到来的将来。抓住现在的时光,这是你能够有所作为的惟一时刻。不要忘记,希望、期望和惋惜都是回避现实的最为常见的方法。
  回避现时往往导致对未来的一种理想化。你可能会想像自己在今后生活中的某一时刻,会发生一个奇迹般的转变,你一下子变得事事如意、幸福无比、财富无限。或者期望自己在完成某一特别业绩——如大学毕业、结婚、有了家庭或职务晋升之后,你将重新获得一种新的生活。然而,当那一刻真正到来时,你却并没获得自己原先想像的幸福,甚至往往有些令人失望。未来永远没有你所想像的那么美好、如诗如画,它也只是一种切切实实的“现时”。为什么许多年轻人婚后不久就哀叹生活与婚姻的不幸,其中不乏一个原因——他们曾经将婚姻和未来幻想得过于幸福美满,而当这一切真正到来时,当他们置身于现时生活
之中,他们不愿面对一些现实。
  当然,如果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并没有达到你原先的期望,你可以通过对未来的再一次理想化而将自己从低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但千万不要让这种恶性循环成为你的一种固定生活模式。立即采取一些现时生活的措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在《大使们》一书中如此忠告:
  “尽情地生活吧,否则,就是一个错误。你具体做什么都关系不大,关键是你要生活。假如没有生命,你还有什么呢……失去的就永远失去了,这是毫无疑义的……所谓适当的时刻就是人们仍然有幸得到的时刻……生活吧!”
  如果你也像托尔斯泰书中的伊凡·伊里奇那样回顾自己的一生,你将发现自己很少会因为做了某事而感到遗憾。
  “如果我到目前为止的整个生活都是错误的,那该怎么办?他忽然意识到以前在他看来完全不可能的事也许的确是真的——他也许真的没有按照他本应做的那样去生活。他忽然意识到, 自己以前那些难以察觉的念头——尽管出现之后便随即被打消——或许才是真实的,而其他一切则是虚假的。他的职业义务、他的生活以及家庭的整个安排,还有他的一切社会利益和表面利益,也许完全都是虚无的。
他一直在为这一切进行着辩解,然而现在,他蓦然感到自己的辩解是苍白无力的。没有什么值得辩解的……”
  恰恰相反,正是那些你所没做的事情才会使你在心中耿耿于怀。因此,你现在应该去做的事情十分显然——行动起来!珍惜现在的时光,充分利用现在的时光,不要放过一分一秒。否则,如果你以自我挫败的方式度过现在的时光,就无异于永远地失去这一现时。

三分钟的积极休息

  所谓“积极的休息”是因为这种休息有别于单纯的歇息,是为了保持工作效率而作的休息。既称为“积极的”,这种休息必须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的效果。事实上,在办公时间内也不可能做长时间的休息。
  一般而言,办公室的工作会使人感到疲劳,大都是因为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使得血液循环不良,导致肌肉疲惫。所以,如果你一直保持着前屈姿势,那么在休息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反方向的动作,使原本受压迫部位的血液得以畅通,使用过度的肌肉得以舒展。这些动作实在很有效。
  疲倦的感觉是生理自然反映出来的警告。提醒我们身体某部位超过负荷。如果置之不理,将增加身体的负担。所以,一旦出现了警告信息,让负担过重的部位恢复正常,才是明智之举。
  既然是短暂的休息,时间就不易过长,一般设定为3分钟。把休息时间定为3分钟,虽然没有什么学理上的依据,但确实有某些程度的根据。3分钟正好是很多事情最小的段落。电话一通、拳赛一回合等,都是以3分钟为一单位。因此,只要3分钟,就足够使疲惫的身体恢复原本的活力。如果超过3分钟,可能会因为中断太久,无法立即继续先前的工作。这一来,休息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至于这3分钟的使用方法,可就因人而异了。为了使疲惫的身心得到休息,你可以放下手边工作,听听音乐,或是欣赏自己喜爱的画家的作品。不过,在办公室里,想要听音乐,欣赏名画,似乎有些困难。所以,还是以活动一下身体比较合适。当然,3分钟不过只是大略估计而已。只要能达到效果,两分半钟或是两分钟也是可以的。
  此外,并不是每小时都得休息3分钟。只要觉得身心能保持最佳状况,一点儿也不疲劳的话,继续工作也未尝不可。如果硬性规定每工作1小时就得休息,说不定会打断正在进行的工作,不但无法提高工作效率,反而降低了效率。更何况,做一下就休息一会儿,只能算是浑水摸鱼,而不是“积极的休息”了。
  午休也是一样。如果无视工作进行情形,只因为时间到了就休息,往往会打断正进入状况的工作。所以,如果手边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就不妨在告一段落后再休息。


第10条准则  做该做的事

  电视并不是真实的生活。在现实生
  活中,人们实际上得离开咖啡屋去干自
  己的工作。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让生命有意义是一种活法,让生命没意义也是一种活法。有的人活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领略了一世的风采;也有的人活得空空寂寂,窝窝囊囊,消磨了一生。前者所成自然顺理成章,后者所失无疑理所当然。
  比尔·盖茨认为一个老是寻找工具的工人,肯定是一无所成的。有一位大师指出,那种喜欢讲究稀奇的铅笔和颜料的人,在绘画上是很难出人头地的。
有一种享受,它可以让你的四肢在床榻上摆出你尽情舒服的姿势,可以让你的眼睛耳朵面对喧嚣的尘世而无惊无扰,可以让你的心灵夜以继日地睡眠,并且自由自在地做那些天花乱坠的白日梦……
这种享受将一个人隔离于勤勉、奋斗和拼搏之外,与风雨无缘,与血汗不交。
享乐思想其实也是人皆有之的,这也是人的天性之一。因为人作为动物,作为一种生命,总是有让身体安逸的自然需求。
既然是天性,难道就可以放纵吗?暴力也是天性,可以放纵吗?性欲也是天性,可以放纵吗?
人作为文明的动物,是在理性的制约之下生活的,并不能按着肉体的要求去做。因为肉体的要求,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的东西,总有出格的时候。
  享乐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果发展到时时处处追求享乐,那就是一种病症了。这就像本来牙痛不奇怪,牙是人人会痛的,但一个人如果一年到头每天牙痛,那这种牙痛就是病了,而且可能是重病。
  这样的享乐,在生活中是一种病症,在工作和事业上更是如此。由于工作是辛苦的,学习是辛苦的,有些人为了逃避辛苦,就干脆什么都不管不顾地躲在房间,或者到各种娱乐场所中,去享乐去了。逃避辛苦的时候,工作的压力并不是不存在了。
  但是,你要活下去,就得工作。
  所以,他们享乐的时候,必得有一个自我解慰的借口才行。借口是容易找的。他们在找到借口之后,享乐就显得名正言顺了。
  一心想着享乐,又为享乐找借口,这就是怠惰。
  享乐没什么不好,享乐对于人类,是正常的。但是,作为人类,享乐却是有限度的。因为,人类还不光光是为自己活着的,得有活着的责任。
  既然要担负责任,就不能光顾着自己的享乐,就不能有怠惰的心理。
  怠惰的人,往往是什么事都干不成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心,都要付出劳动,天底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
  有的人不劳而获,那是他有一大笔遗产,或者有人愿意供养他。但这样的人是极少数的,大多数的人,还是要靠自己挣钱弄饭吃。
  的确,怠惰能让人有片刻的享受,能让人摆脱劳动的痛苦。但是需知,怠惰带来了片刻欢乐,换来的却是长久的痛苦。为了一时的享乐而不能获得劳动的收获,这是很糟糕的。怠惰换来的享乐是暂时的,是昙花一现的东西只有经过顽强的拼搏得来的收获,才能给你恒久的欢乐。
  另外,生命在于运动。就是说,人的身体本身也要求人不断地活动、不断地运动、不断地劳动。要是没有不断地活动、不断地运动、不断地劳动,那么,你的心理吃得消,你的身体也会吃不消的。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是要讲究松弛有度。有时候要享乐,有的时候则要严肃。因为,就一个人的生命节律来说,一味追求享乐,也是要疲累的,不但肉体承受不了,精神也是如此。
  怠惰的人,终日泡在享乐场所,或者干脆睡大觉,长此以往,人会发胖,会四体不勤,一些懒惰病如高血脂、脑血栓等,都会侵袭你。
  所以,如果你产生了怠惰之心,那么,请记住这是一种不良的状态,务必引起警惕。
  当然,面对享乐思想,我们也不应该像对洪水猛兽一样地害怕,而应该理性地对待。
理性地对待享乐心理,在这里,有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一种是把它排除。也就是,在意识到自己有这种享乐心理的时候,努力地抑制住它,努力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劳动、工作或学习上。另一种方法是,合理地疏导它。所谓合理地疏导,是指不排斥自己的享乐心理,而是好好地利用这种心理,使得这种心理从对自己不利变为对自己有利。
  享乐心理,本来是驱使一个人放弃劳动、享受生活、放纵肉欲的动力,可是,如果一个人能够超越现实生活、超越平庸,那么,他是可以把这种心理转变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的。

不要回避现实

在社会生活中,回避现实几乎成为一种流行性疾病。
回避现实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下面列举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
萨莉·福特太太决定到森林里去沉浸于大自然之中,享受一下目前的时光。可是到了森林里,她的思绪又游荡着,考虑起她在家里要做的各种事情——孩子、买菜、房间、账单等,家里一切都好吗?有时,她的思想向前跳跃,考虑到她离森林之后要做的种种实务。时间就这样在回忆过去或思考将来之中流逝掉了,在自然环境中享受现实的一个难得机会也丧失掉了。
  桑迪·肖尔太太到海岛上去度假,她每天都到海边晒太阳,但她不是为了感受阳光照射在身上的乐趣,而是在预期着回家之后,朋友们看到她那红里透黑的皮肤会说些什么。她的思绪集中在将来的某一时刻,而当这一时刻到来时,她又会惋惜不能在海滨晒太阳了。
本·费中先生在阅读一本教科书,而且在强迫自己读下去。突然,他发现自己才读了三页,脑子就走神了。他完全不知道刚才读的是什么。他将现在的时光用于回想昨晚的电影或担忧明天的测验。那时是一种与你形影不离而又难以捉摸的时光,你若能使自己完全沉浸于其中,便会享受到极为美好的经历。你应该充分享受现实的每分每秒。抓住现在的时光,因为这是你能够有所做为的惟一时刻。不要忘记,希望、期望和惋惜都是回避现实的最为常见的方法。

  跨越享乐心理
面对享乐心理,我们不应视之为洪水猛兽。应该认识到,我们有能力控制它。我们既可以抑制它,也可以利用它。我们不是它的奴隶,而是它的主人。
  (1)按自己的愿望计划人生。只有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固有愿望行动,才不会在人生途中迷失在享乐之中。
  因为,迷失在享乐之中的时候,你的愿望会“提醒”你去实现愿望!去实现愿望!
  (2)要有理想。一个有理想的人,是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任何诱惑都能抑制的。
  (3)学会控制自己。控制自己需要毅力,一个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一定能战胜一切障碍,包括享乐的障碍。
  (4)独立自主地生活和工作。有独立意识的人,是不会人云亦云的。享乐是人性之一,许多人都不可免。但有的时候,一个人的享乐,仅仅是因为对别人的学习与模仿。
  (5)纠正自己永远不会为时已晚。当意识到自己已在享乐的迷途中时,要及时抽身,不要越陷越深,只有这样,过去的错误才能弥补。
  (6)主宰自己的命运。一个人,当他是自己命运的主人的时候,他永远不会被享乐所害。一个主动的人,总能从不适当的行为中抽身而出或干脆从不涉足。
  (7)不随波逐流。随波逐流的人,是没有主见的人。只有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行动,才不会被享乐思想迷惑。
  (8)同积极进取的人进行合作。同这样的人合作,你会得到很好的鼓励,你会很自信地走上一条健康之路。  
  (9)学会自我暗示。自我暗示、自我提醒、自我监督,避免自己去做不该做的事情。
  只有控制了享乐,才会实现自己的愿望,不致迷失在人生途中;才能战胜前进路上的障碍;才能不受别人的引诱;才能做到真正的、全面的成功;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

工作是生活的第一要义

俾斯麦把勤奋工作看成是一个人拥有真正生活的保护神。在他去世前几年,当被问及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生活的准则时,他说:“这条准则可以用一个词表达:工作。工作是生活的第一要义;不工作,生命就会变得空虚,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也不会有乐趣。没有人游手好闲却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对于刚刚跨人生活门槛的年轻人来说,我的建议只是三个词:工作,工作,工作!”
生活是什么?菲利浦斯·布鲁克斯这样回答:“当一个人知道他要做什么,他就可以大声地说:‘这就是生活!”’这并不是说,一个人必须工作到筋疲力尽,在工作中尝尽了酸甜苦辣,才叹息道:“这只是为了生活。”
即使是最不起眼的职业,人们也能从自己的工作中体验到快乐与满足。在每个人的心灵里,都会不时受到悲伤、悔恨、迷惑、自卑、绝望等不良情绪的侵扰,如果此时能集中精力于工作上,这些让自己无法正常生活的负面影响就会被抛在一边。它们就像弹簧一样,当你用力挤压时,它们自然会弱下去。此时,人也真正成了坚强、自尊的人。在劳动中,幸福和快乐会从心底进发,像火一样温暖着自己和周围的人。
“生活中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说,“不管是最伟大的道德家,还是最普通的老百姓,都要遵循这一准则,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也要坚持这一信念。它就是,在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和外部条件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做的工作,然后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做下去。”
对于生性懒惰、从不认真工作的人,生活的大门是关闭的。每个人必须竭尽全力,勤奋工作。因为,作是维系人类命运的根本。
  比尔·盖茨说:“我只敬重两种人,没有第三种。第一种是不辞辛劳的劳动者,他们勤勤恳恳,默默无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活出了人的尊严。我非常敬佩那些从事繁重劳动的体力劳动者。我钦佩的第二种人,是那些为了人类能有一个独立的、丰富的精神世界而孜孜求索的人。他们的劳动不是为了一日三餐,却是为了增加生命的养分。稍事劳作就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难道就不需要用艰苦而又神圣的劳动,去换取轻松愉悦的精神生活和内心自由了吗?我只敬佩这两种人,其他的人都是废物和社会的渣子。”
  迪恩·法拉说:“工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至今仍保存完好,它是最有效的心灵滋补剂,是医治精神疾病的良药。这从自然界就可以得到体现。一潭死水会逐渐变臭,奔流的小溪会更加清澈。如果没有狂风暴雨,没有飓风海啸,地球上全部是陆地,空气静止不动,这样的世界就毫无生趣。在气候宜人、四季温暖如春的地方,人们十分惬意地享受着生活,自然容易无精打采,甚至对生活产生厌倦。但是,如果他每天要为自己的生计奔波,与大自然作殊死的搏斗,他就会精神抖擞,经受各种锻炼,发展出最强的力量。”
  “每天早晨起床后,”金斯利说,“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得有事做,强迫自己工作并尽最大努力做好,可以培养自扦能力、勤奋、意志力等各种美德。在追求安逸的人那里,是没有这些优点可言的。”
  美国小说家马修斯说:“勤奋工作是我们心灵的修复剂,可以让生理和心理得到补偿。可惜的是,人们常常只对受人关注的行业和要职感兴趣,而不再愿意经受艰辛劳作的磨炼。但是,它却是对付愤懑、忧郁症、情绪低落、懒散的最好武器。有谁见过一个精力旺盛、生活充实的人,会苦恼不堪、可怜巴巴呢?英勇无敌、对胜利充满渴望的士兵是不会在乎一个小伤的。出色的演说家不会因为身有小恙就口齿木讷,词不达意的。这是为什么呢?当你的精神专注于一点,心中只有自己的事业,其他不良情绪就不会侵入进来。而空虚的人,其心灵是空荡荡的,四门大开,不满、忧伤、厌倦等各种负面情绪,就会乘虚而入,侵占整个心灵,挥之不去。”
  古希腊著名的医生加龙说:“劳动是天然的保健医生。”工作可以使人肌肉发达,身体强壮,血液循环加快,思维敏捷,判断准确;还可以唤醒沉睡已久的创造力,激发雄心,把更多的的聪明才智发挥到工作中去。正是工作,才能使人觉得自己是一个人,必须从事工作,承担责任,这才能显示出人的尊严与伟大。  
  千百年来,除了勤奋工作,还有什么能够给我们带来繁荣充实?它为贫穷的人开创了新的生活,它使千百万人免于夭折,特别是拯救了那些精神上有问题、甚至企图自杀的人。
  马齐奥教授说:“我常常感到压抑和沮丧,但是,长年养成的工作习惯,让我从中解脱了出来,即使遭遇再大的不幸,也不会击垮我。我觉得学术研究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消遣,面对政治、社会、宗教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时,即便弄得筋疲力尽、无功而返,我也觉得生活很充实。”
远离乏味的生活
比尔·盖茨说:“在这世界上,那叫做‘生命’的刺激冒险的机会,是你惟一能去做的。因此,为何不计划它,尽量设法活得丰富而又快乐?”
世上充满了有趣的事情可以去做。在这令人兴奋的世界中,不要过乏味的生活。
生活要过得简单而不乏味,有情趣而不孤独,这需要生活的技巧。
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到了40岁以后,生活就过得非常简单化了!所谓“简单化”,一是指对于一切的事件,能够得法而不随便浪费到无用的地方。
当然,仅仅生活简单化还不够,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好好地学习一些技艺。一个人到了50岁以后,能力就将逐步衰退,换言之,学习进步的速度,就不得不减慢。50岁以后的人,想学习什么新的技艺,就比较困难了。
懂得生活技术的人,不一定就是懂得生活艺术的人!所谓生活技术,也就是职业技术——你有谋生的本能吗?假如你回答说:“有!”那么,你的谋生本能便是生活技术,因为没有这种“技术”,你便不能“生活”!
芝加哥的约瑟夫·沙巴士法官,他曾审理过4万件婚姻冲突的案子,并使两千对夫妇和好。他说:“大部分的夫妇不和,根本是些源于许多琐屑的事情。诸如,当丈夫离家上班的时候,太太向他挥手再见,可能就会使许多夫妇免于离婚。”
劳·布朗宁和伊丽莎白·巴瑞特·布朗宁的婚姻,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美妙的了。他永远不会忙得忘记在一些小地方赞美她和照料她,以保持爱的新鲜。他如此体贴地照顾残废的太太,结果有一次她在给姊妹们的信中这样写道:“现在我自然地开始觉得我或许真的是一位天使。”
  简单的生活琐事,可能会给你带来不同的结果,就看
你怎样应用技术来处理了。
  真正懂得乐观地去生活的人,是因为他的生活富有情致。
  我们也许认为作家的生活就是贫困一词的诠释。我们却不可以否认作家的精神生活是如此富有!
  人生的美满,并不是指职业上有何成就,也不是指谋生技术上有何进展;而是每个人努力的结果,心灵上必可得到一种安慰。
  但这种安慰,不是宗教上的抽象,也非哲人的玄虚,而是事实的证明。
  追求个人生活的情绪,不仅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还可以得到情感的升华。
  对于生活,人们不应该消极、灰心,而要加倍努力,为自己的心灵营造一方净土——生活情绪是实现这个目的最好方式。
  任何人都想过幸福且充满活力的人生。要实现这个愿望,时时接受新事物的挑战就显得格外重要。
  生活的心境不同,是导致一些人觉得时间过得快的主要原因。
  因为,他们很久已没有尝试新鲜的事物,听听新鲜事了。
  我们要努力对很多事物充满兴趣,寻找新的挑战,并且去体验一些新的发现——打破乏味的生活方式。
  比尔·盖茨经常将戴尔·卡耐基先生的挂在嘴边:“只要生活有情趣,我们将不会老是踩在马路上的香蕉皮上。”
  从工作中解脱
  调换工作有时是让自己得到休息的最好方法。有一次,有人问沃纳梅克,他的休息方法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我么?我是靠调换工作来休息的。好像批发与零售是完全相反的一回事一样……当我拿起另外一件事做时,便会使自己从原来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得到了休息。因此我是常常来回换工作的,我有许多喜欢做的事情,可以在它们中间调换着做。”
  一件事情做疲倦了时,这时换一件事做一做,你确实会感觉到这种调换能使你得到休息。许多人工作繁重时,就是利用这种方法,既做了许多事,同时又得到了适当的休息。罗斯福、格莱斯顿、福特都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罗斯福能做那么多事情就是因为他能够从这件工作换到那件工作。不时调换工作就是他休息的方法。
  因此,每天应当准备一张预定工作表的价值,在此就很明显了。把一件工作做得让自己身心俱疲是有损健康的。你应当将一天的时间分为若干段。在第一段时间内做这件事,第二个时间段换另一件,过后又换一件,最后再回到第一件上来。按照这种做法,你不但可以做很多事,而且一天工作完毕后,你不会觉得有多疲倦。
  奇怪的是,有时当我们绞尽脑汁想得到一个问题的答案而得不着时,短暂的休息反而能给予我们启发。我们搜肠刮肚地去追求,然而我们心用得越厉害,答案似乎离我们越远。这时我们的大脑在原地打圆圈。
  发生这种情形时,最好的办法是丢开问题完全不想,找点别的事来做。当我们完全不去想它的时候,答案却往往会忽然从心里跳出来了。
  大卫·麦克兰是美国一位铸造专家,他这样谈起他的一段经历,这种经验并不只有他一个人有过,许多大思想家都有过类似体验。当时他正在试验一根钢条和一根铁条,他发现在铁店里的煤炭炉上,钢条先熔。然而在实验室里的泥杯中煅烧时,却是铁条先熔。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的现象呢?好几个礼拜这件事都还萦绕在他心中。有一天晚上,他睡在床上时忽然想出一个道理,因为钢条在实验室的泥杯中没有和煤炭接触,在铁店里是接触的,而煤炭中含炭的成分很高。很可能是钢条在铁炉中吸收了一些炭,从而减低了它的熔度。接下来的实验证明了这种推测的正确性。
  容易动感情和易于烦躁是不能保持清楚的思想的。有时,一个问题的答案老想不出,我们多半会生气和烦躁,而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非要想出来不可,或者就是干脆不去想。这两种态度是永远也找不到答案的e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暂时忘记它,去做点别的事,或是完全休息一会。等到脑袋清醒后再来思索。大多数情况是,答案来的时候,不是在你因苦思冥想而精疲力竭的时候,而是在你完全放松、丝毫不去想的时候。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