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五色海 - 智慧浪花 - 佛学智慧
 禅的风范 5 
  禅,是一种必须深解的存在之法,其风范是超越的、突破的;乍看之下,有若风
云般的幻谲与神秘;谛审之余,犹若诗画般的令人神往向之;倾听之时,更似天籁仙
乐般相应生起共鸣。但,无论如何,禅的存在是“蕴覆”着的,不像美女的华艳,免
不了刻意的装饰;因此,欲睹禅的风范,必须具有发掘的精神。
  第一、要识中道:不偏易,守本分,不涉是非;于信不信中处之保守;观因缘法
则,不否定本有,亦不排斥寂灭。看生命的过程,于生老病死诸苦的承受,既不能拒
接事实,却也不甘于存在的摆布;对人生的态度,有自然主义的趋势,却又坚持矛盾
的心理;往往,耽于刻意的享乐,却也畏于生活的苦厄;偶尔,发觉缠缚的七情六痴
须要解脱,却又为五欲八风的修持深感艰辛;总之,夹缝中的追逐,失去了破而立的
真精神,说什么也寻不出禅的庄严风范。
  第二、自我偏见:思潮汹涌在观行的地位,于是非、善恶、美丑、长短、大小、
青黄、赤白等等相对的情识中;依自以为的知识与经验,而生起遍计染着的意识,偏
于主观的取舍,长久地固执不化,耽在独立的边见里;紧握住或善、或美、或长、或
大、或青、或赤的自我而不放,强烈的分别意识,抹煞了活泼自在的面目;此之谓:
自以为分明清朗,迷惘于水中月色,偶而掀起一阵微风,就会失去水明月朗的意境;
到那时,反责怪风多事,月水起了变化,殊不知是被自己的一双眼,加上主观的意
念,沦落自以为是的错觉之中!
  第三、误解断灭:小乘行人,耽于空境,或我空法有,或人法皆空,悉以断灭为
依归;五蕴的思,快意截断,行识毫无内容,沦人空亡之中而反以为乐;不知这只是
闭目藏睛,贪恋贫乏极至的断层里,还以为已经拥有了这个世界;即所谓“芥子纳须
弥”的自我提升,否定了永远也不能摆脱现实!
  第四、打破沙锅:穷诘追逐,一味剖解,就像是极其耐心地剥香蕉树,去头斩尾,
层层剖剥,至最后,自以为“什么都没有”的发现就是禅;摒弃了地上堆集着的根叶
茎,原本具有的体、用、相、境等的生意!或者,将心意识付诸事理的分析,例如:
  “为什么肚子饿?”
  “因为没有吃饭!”
  “为什么会饿?”
  “因为不停地运动!”
  “不运动就不饿吗?”
  “眼看,耳听,思想都是运动!”
  “整天睡觉的时候呢?”
  “气行血流仍是运动!”
  “人要是死了呢?”
  “不饿了!”
  “为什么还要用饭菜去拜?”
  “满足其习气!”
  “什么习气?”
  “饥欲食的习气!”
  “哦!我懂了!”
  “懂了什么?”
   “……”
  这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千万别以为就是禅;同样的一个“哦”字,必须要确定
与生死有关系,与道有交涉;即所谓打破疑情,由迷转觉,而获取菩提的功德效益。
  第五、一切皆空:人体的组织,地水火风四大皆空。六根八识,悉是造作,有无
同异,相对作用。甚至参禅打坐,念佛持戒,礼佛诵经,尽是多余;即使苦行头陀,
参学知识,全系自找麻烦,但真有提出质询时,则灰头土脸:
  “看到美丽的人与物会欢喜吗?”
  “色即是空!”
  “看到厌恶的人与物呢?”
  “空即是色!”
  “有好或坏的事与理时?”
  “何必分别执著!”
  “有人毁谤时会难过吗?”
  “既是毁谤,无须难过!”
  “有难过的时候吗?”
  “没有!”
  值此当时,质询者突然伸手给予一个耳光,居然会抚住脸颊,疑惑地追问:
  “你为什么打我?”
  上座大德!您说他空了什么?这就说明,凡人或事,唯空其相;涉及自我,则作不
了主张,所谓事不干己,漠不关心!如果,一切皆空,不以实相无相为基础,肯定地
说:
  “什么也空不了!”
  第六、名句掩饰:佛门中常有的口头禅,曰:不可说!不可思议!其实,那将更容
易暴露其不学无术的缺失,以之为应对他人的挡箭牌,譬如:
  “请教什么是禅的面目?”
  “禅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外别传之法!”
  “不可以方便说明吗?”
  “方便说明,无异胡扯葛藤!”
  “若无指导,如何接近?”
  “只要能明心见性!”
  “如何能得明心见性?”
  “其理不可说,其境不可思议;于不可说的理路去体取,于不可思议的境界中去
行为;久而久之,瓜熟蒂落,便得明心见性!”
  “什么是不可说的理路?什么又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不可说就是不可说!不可思议就是不可思议!”
  哈!禅就是如此了事,请问:从上以来,达摩的安心法要,以至惠能的何期自性;
哪一桩、哪一件不是可以说、可以思议的事实!

         五、禅的涵蕴

  禅,讲求分别相应,依于人的心意识作用,发起各种不同的心念,产生诸般彰隐
的变化,造作出多类型的感性的自我意识;因此,强调“境、行、理、果、机”五种
必具的相应条件,以免沦于狂妄、颠倒、杂乱等心意识作用的遗憾。
  所谓境:有色境与法境,凡心识游离诸般缘境,于根尘的作用,以及意念的触
感;也就是由外人或内出的修证功夫,因之发起涵蕴效益;此种效益,不是行相,乃
是依行相而生触感,展现出法义的相应机宜,非局外人所能了知的;亦即古德们所说
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除非具有修证经验的行者。
  所谓行:身口意的造作行为,依内之趣向而形于表;从有为法之因缘集起,发动
造作与迁流的行为,甚至于迁流之作用,由色缘及受,受缘及想,想缘及行,行而生
起了别;繁多的连串造作,悉属于行。朔自菩提达摩之伊始,便有四行之说:

  报怨行  随缘行  无所求行  称法行

  不过,达摩四行,无非是性净的行人,依于他的禅思想,总不外“如是安心,如
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一些基本行相而道出行的轨迹。
  所谓理:于相状难以认识本体中所具肯定不易的理存,也就是本具因缘所生法,
可称之为理性。譬如
《六祖坛经·疑问品》中说: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真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绕益  咸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眼前

  此颂完全是说理,于本具世法的观点,道出执著思想的流弊;不过,这些道理并
非明见心性、直了成佛之道;旨在告诉那些遍计者,与其执著不化,枉费了来此人
间,不如依此修行,还可保有天堂的份,不致沦于三涂苦界。
  因此,在禅的思想体系中,往往强调一句话来警策一味钻研的理论者,结果深陷
泥沼而不能自拔;其“当然”之说,认定获得了生命的秘密,即可以了生脱死,大事
已办,无需“事”的现实,坦然承受,体取理事融会贯通,究竟生命在生的过程中,
是如何的真实面貌。

  古德说: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这便是理的持见。
  所谓果:一切有为法,前后相续,由前因而后所生的法谓果;无为法中的择灭无
为,基于道力的修持而得证悟,故仍称之谓果;禅法中的说法,便是属于后者。盖禅
行者的本具思想,乃是来自因地的发心,得修证的觉悟为因缘法则;惟独具足一切佛
法,常住无余涅磐的胜境者,其果地圆极,是为无上妙觉,谓之佛陀果位,或者是如
来。
  由此可见,果之于禅,乃系修持证悟,其圆满的结果来自选择,属于无为法的一
种;而无为法的展现,却是经过造作而得到的结果,是项结果谓之有为法;因此,很
容易发现,有所造作之时,若能于法义上认识,了解,而发现真相,与以超越突破,
则所展现出来的成果,便是可信的无为法。也就是说,于法义的认识、了解,而发现
真相,正是修持工夫;经历修持的过程,得能超越突破,其所展现的便是证人;这种
证人所得的成果,便是禅法中觉悟群里的一个因子;禅悟的极至,即是无量因子的饱
和。
  所谓机:个己的心性,为外缘激发而活动的一种心态;其间有微、有关、有宜等
三个层系。大体说来,机的发动,来自文或语义的了解,然后忘情独契,会取证悟;
即所谓“机应道交”者是。
  机微——机是动之微,吉兆显现;如阿含中说,众生有善法机,圣人来应也;众
生有将生之善,此善微将动而得为机;也好像如弩有可发之机,故射者发之,发之箭
动,不发则不前;众生有可生之善,故圣应则善生,不应则不生,所以说,机即是微
的意思。
  机关——依根机与因缘,而分别生起善恶;如古注楞伽中说,何者众生有善
有恶?关圣之慈悲,故机是关义也;因此,禅宗善德,以公案或棒喝而接引学人,无
异是立理而致机关,于机缘契合中教化来兹,助其于中突破,获取顿然觉悟!
  机宜——如来设机,随教所宜;如欲拔无明之苦,宜与大悲,欲得法性之乐,宜
与大慈,所以说,机是宜义。古德们于机宜的说法很多,尤其是禅门教化,如临济的
喝,德山的棒,沩山的圆相等;承上,更与达祖的安心法门,以至惠能大师的自性之
道,在在机宜充分,证悟有期。
  总之,禅法之中,若涵蕴五种相应条件,任如何参修,至少不会沦人狂妄或魔
境;时长月久,瓜熟蒂落,自然领略其中风味,体取宗下玄妙的所在,而赢得修必有
证的本地颜色。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