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五色海 - 智慧浪花 - 佛学故事
 《雪霁便行》 
德普禅师对大家说:“明日雪霁便行。”
此时,天上正飘着鹅毛大雪。到了次日清晨,雪忽然停上,德普禅师焚香盘坐,怡然化去。
  德普禅师性情豪纵,十八岁受戒后,就大开讲席弘道。
  宋哲宗元佑五年—卜月十五日,德普禅师对弟子说:“诸方尊宿死时,丛林必祭,我以为这是徒然虚设,因为人死之后,是否吃到,谁能知晓。我若死,你们当在我死前先祭。从现在起,你们就可以力、祭了。”
  众人以为他说笑,便也戏问道:“禅师几时迁化呢?”
  德普禅师答道:“等你们依序祭完,我就决定去了。”
  从这天起,真的煞有介事假戏真做起来。帏帐寝堂设好,禅师坐于其中,弟子们致祭如仪,上香、上食、诵读祭文,禅师也一-一领受自如。
  弟子们祭毕,各方信徒排定日期依次悼祭,并—卜供养。直到元佑六年正月初一,经过四十多天,大家方才祭完。
  于是,德普禅师对大家说:“明日雪霁便行。”
  此时,天—卜正飘着鹅毛大雪。到了次日清晨,雪忽然停止,德
  普禅师焚香盘坐,怡然化去。
  如此享受死亡,似乎颇有些游戏人间的味道。然而,这恐怕是禅师留绐门人的最后一课。每个人的心中部对死亡存有惧怕之心。
  经历此番游戏,恐怕心里的执著也能少些了吧。至少,亲眼目睹的事实是如此清晰地告诉自己,死亡不过是又—个开始,老师好像是起程去别的地方了。

《虚空眨眼》
  慧忠国师不正面回答, 只反问唐肃宗道:“君王可曾看到虚空?”
  “看到!”
  “那么请问,虚空可曾对你眨眼?”
  一次法会上,唐肃宗向慧忠国师请示了很多问题,但禅师却不看他一眼。肃宗生气地说:“我是大唐天子,你居然不看我一眼?”
  慧忠国师不正面回答,只反问唐肃宗道:“君王可曾看到虚空?”
  “看到!”
  “那么请问,虚空可曾对伪;眨眼?”
  肃宗无话可对。
  不仅虚空,花草树木爬虫走兽都是不会对君王眨眼的。看来,人间的权力也只对人才有效,你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乍活住山林里的狼虫虎豹才懒得理你呢。它们觉得林户是它们的地盘。你要是贸然进去,它们会觉得是老天送食物来了,真敢吃了你。
  
《除却心头火》
  有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厌倦了战争,专程到宗呆禅师处要出家。
  他向宗呆道:“禅师!我现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让我做您的弟子口引”
  宗呆:“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现在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成问题,请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呆:“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法,有天起丁个大早,到寺里礼佛。宗呆禅师——、见他便说:“将军为什么起得那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用禅语诗偈说:“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开玩笑地回道:“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听,非常生气,骂道:“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宗杲禅师哈哈一笑:“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这个故事说的是放下,没有考验看不㈩求是不是真放得下。修炼的人总是说,不该用常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叮是真到面临考验时,你为什么、又会被常人带着走呢?!你怎么就那么不坚定呢?

《大小不二》
智常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大,怎么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
  李渤听后,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恍然大悟。
  唐朝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须弥藏芥广,芥子纳须弥,未免太过于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分明不懂常识,怕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笑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同事?”
  “当然!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伞渤—派得意洋洋。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脑门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揶广大,怎么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
  李渤听后,脑小轰然一声,当下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说的是理。如果芥子与须弥山都是由法理所造,那么既然同质,自然。可以相互包容。从科学的角度说,空间不是只有一种。这样,如果从不同空间来看。—粒芥广也未必纳不下一座须弥山呢。

《一切皆禅》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一切皆禅!”
有为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沦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水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能却是不小!”
  云水僧一听,觉得有理,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
  侍者摊开双手,画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下,拜了三拜,掉头就走。他心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画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㈩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侍者尚且这么高明.无相禅师的修行
更加深不可测了,不如还是走吧。
  无相禅师回来,侍者汇报了经过的情形:“报告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水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个—文钱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想太没良心了,便比厂眼睛,怪他不识货。不想,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弹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 —切皆禅!”
  
《悟与不悟》
  学僧:“老师现在矢。是不知?”
  慈受:”我如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鹦鹉学话,讲得非常像。你说我是知呢?还是不知于”
  有一位学僧,恭敬地问慈受禅师道:“禅者悟道时,对悟道的境界和感受,晓得出来吗?”
  慈受:“既是悟的道,说不出来。”
  学僧:“说不出来的时候,像什么呢?”
  慈受:“像哑巴吃蜜!”
  学僧:“禅者没有悟道时,善于言词,说的能算禅悟吗?”
  慈受:“既未悟道,说的怎算禅悟呢?”
  学僧:“因为他讲得头头是道呀。如果不算弹悟,那他像什么呢?”
  慈受:“他像鹦鹉学话!”
  学僧:“哑巴吃蜜与鹦鹉学话,有什么不同呢?”
  慈受:“哑巴吃蜜,是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鹦鹉学活。是
  不知,如小儿学话,不解其义。”
  学僧:“既然这样,未悟的禅者,又如何说法度众呢?”
  慈受:“说自己知道的,不说自己不知道的。”
  学僧:“老师现在知是不知?”
  慈受:“我如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山;也如鹦鹉学活,讲得非常像。你说我是知呢?还是不知?”
  学僧于言下有省。
  慈受说的是人多数禅者的苦衷:说得头头是道,可心里的领悟却时有时无,心里深知,暂时的领悟是不够的,可是却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他们不停地说,八为找到反驳门己的人,能引导自己往上再走—步。至于上去以后,则依然还有无数的山峰没有攀登呢。黄连之苦,正如修道主人看不到尽头。

《心净国土净》
  无德禅师道:“保持清净之心。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惟有不断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忏悔、检讨、改进陋习,才能更好地吸收到大自然的粮食。”
  有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从自家花园里采摘鲜花,专程到寺院供佛。—天,她正送花时,巧遇无德弹师。禅师欣喜地说:“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献花,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欢喜地答道:“我每次来礼佛时,觉得心灵就像洗涤过—样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起来。请问,我这样一个家庭主妇,如何能在世俗之中保持一颗清净之心?”
  无德禅师反问:“你以鲜花献佛,对花草总会有些常识吧。我且问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
  信徒答道:“方法不过是每天换水,并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截。因花梗那端正水中易腐,腐烂之后就不易吸水了。”
  无德禅师道:“保持清净之心,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断净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忏悔、检讨、改进陋习,才能更好地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欢喜作谢说:“多谢禅师开示,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能过一段寺院中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就是梵唱,脉搏就是钟鼓,身体就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到寺院中呢?”
  这里说的,其实就是修行的功夫,就是把自己当作佛来修,把—切艰苦善行当作日常事物,把自己的身体当作梵天世界,清净自在其中。
  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把自己当作世上最纯净的,只需要每天打扫来保持它。就如学士一进学校就得了个“优秀”,只需要想办法保持住自己的成绩。推动每天努力的,恰是一份信心。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