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五色海 - 智慧浪花 - 佛学故事
 静思语--佛的故事 
11.   《退步原来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是修行者对自己生活的—种抉择。
愿意干农活,因为庄稼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而这种生命所结出的果实,又可以滋
养人的身体,让人得以生存繁衍。所以干农活,就是参与到了宇宙生命的大循环,
这绝不是什么贱役。
  正因认识到了这些,从中得到了心灵的滋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糊口谋生。所
以,低头就可以看到水里的天,随时都可以得到领悟。这样的生活,人的心没有
沉睡,没有迷惑,反而时时得到了一份清明,难道就比不上帝王将相吗?
  这是修行者的觉悟之旅。“六根清净方为道”,自己的眼、耳、鼻、舌、身、
意六根,可以不被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污染,自己的心就倒映在
水中,一低头就可以看见,这样的生活,难道不好吗?难道其中没有大欢喜吗?
  “退步原来是向前”,说的似乎是农夫插秧,退着走才能把活干完。引申一
步,你倒着走是在回头,每走过—步,自己都要看,走得好还是不好,意味着人
要时时回顾,对自己造下的业负责,主动偿还业债。这比只知逃避,结果业滚
业,陷入庞大的忧虑恐惧焦急中无法自拔,要好得多呢。
  再引申一步,则意味着,把进退荣辱看淡一些。人向四方行走,奔波于名利
之间,蒙蔽自己的心灵,你以为自己得到了很多,而其实,心灵—直向下滑,一
直在沉沦。人活着应该努力让心灵往上升,把现实中的名利情看淡一些,即使失
去了一些现实中的利益,也不应该过于牵挂,更值得你关心的,是你自己的心。
12.   《人若无心处处闲》
  “粉壁朱门事甚繁,高墙大户内如山”,说的是富豪之家。有钱人可以用两
个字概括,就是“隔绝”。现实中,他们要用墙把自己和外人隔绝,怕别人偷自
己的财富。要用钱把自己和法律道德隔绝,用钱铺路,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制裁。
而心灵层面,他们用忧虑把自己和快乐隔绝。总是担心自己的财产被别人算计,
所以很少能轻松开心。用面具把自己的心和世界隔绝,自己的一切言谈举止都是
为了利益,根本没有机会做真正的自己。用罪业把自己和良心隔绝,为了利益不
择手段,总是受不了利益诱惑开始做坏事,而做了一件坏事后,为了怕别人告发,
只能不断做下更多的坏事,直到杀人放火,直到彻底沉沦。
  “莫言山林无休士”,不要说人都是一样的,都有一颗浊心,现代人根本不
会到深山老林里去修炼。因为你不在山林里,所以就说山林里没有修炼人,这么
说实在太偏颇了。不过,就算你说的对,山林里真的没人,那又怎么样呢?
  “人若无心处处闲”,即使不去山林,只要心里面不被现实的烦恼缠绕,一
样可以得到大自在。即使在闹市,心中仍然可以清凉。这里说的,是人心要有根。
根来自对自己心灵的看重,来自对心中解脱的追寻,来自时时处处以心灵是否得
到成长,来衡量生活中的胜败得失。你的心是你最好的东西,如果你自己都不重
视,那么世上不会有任何人替你重视、替你照顾它。
  至于无心,是指放下那些不好的名利之心。你只有把心里的脏东西清理干净
之后,才能看到里面的真实和美好。
13.   《绿水青山是我家》
  这首诗偈是龙牙禅师修行自在的写照。
  “木食草衣心似月”,我虽然以花果为食,以树皮草叶为衣,在物质生活上
匮乏到了极点,但是我心却如同天上的月亮,明朗光洁。“一生无念复无涯”,
我终其一生,终于舍弃了一切妄求、计较和执著,真正体会到了“人到无求品自
高,人到无念便安闲”的境界。龙牙禅师参禅悟道以后,一直过着木食草衣逍遥
自在的生活。虽然常人喜好百般计较,羡慕锦衣玉食,追逐名利声色,但对于一
个修炼者而言,能让自己甘愿承受木食草衣的匮乏,心中的境界则要比达官显贵
庄严、美好得多,生命中得到的欢喜雀跃,更是外人所体会不到的。
  “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这是一个比喻。有的人过去住在染
污的地方,现在搬到清凉净土;过去住在执著里,现在住在无我里;过去住在烦
恼里,现在住在菩提里;过去住在动乱里,现在迁住安静里。我们不妨问一问自
己,我们究竟住在哪里?绿水青山为家,那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和天地间的至善
合而为一。只有舍弃自身的一切污浊,青山绿水才能愿意与你为邻,不然在你眼
中,再美的景色也只是满目荒芜。而一旦你的心变得像青山绿水一样透亮,与大
自然的呼应唱和之美,便是精神上最美妙的食粮。
14.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首诗偈,是无门慧开禅师写的,对为人处世、安身立命做了很好的开
示。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各应其时,各有其美,都
不是人力所能带来的,我们只需要欣赏赞美就可以了。 这些才是我们生命中得
到的美好礼物,错过了它们岂不可惜?可是茫茫人海,懂得让自己的心灵与四季
相呼应、与自然相沟通的人,又有几个?人们并不是真的有什么更重要的事。和
生命之美、自然之美相比,其他种种也不过是“闲事”罢了,因为它们并不能带
来心灵深处的慰藉。
  其实人都有心,心里都有佛性,可现代人拿自己心里的好东西不当回事,甘
愿在物欲中沉沦,这是他们自己选的,他们错过了生命中最美的事,错过了向上
走的修炼机会,往后纵然经历百千劫难,纵然地狱的烈焰如何蚀骨,他们也不配
得到别人一丝一毫的同情。不为别的,只因路是他们自己选的。
  人并不是拥有良田千顷、广厦千间就能快乐满足的,真正的快乐是:心里有
智能,没有挂碍!—个人即使钱财再多,名位再高,若有人我的挂碍,有人我的
是非,有名闻利养的百般计较,家事、国事、心事太多,心理压力就太重。钱财
越多,名位越高,徒然越放不下,又有什么意义?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那么什么是人间好时节?就是把你
心灵的眼睛张开,懂得珍惜自己心里最好的东西。人不可能要得太多,太贪心了
什么、也得不到.所以你必须学会取舍——为了心灵成长这件最重要的事,你必
须可以舍弃一切的富贵荣华。这不是说修炼就必须要饭,而是说,不可以过于执
著地对待身外之物,你的心比—切外物都重要得多。
想通了,就能从烦恼中解脱,得到生命中的自在,那还不是人间的好时节吗?
15. 《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 》
  四季的变换,日月的流转,都是很自然的,我们要从中体会生命之美,不需
要分别计较,只要以正直、平常的心情去接受万物,就已经离道不远了。
  一年春尽一年春,野草山花几度新”,真是这样,说起来年年如是,看上去
年年的生机却依旧盎然,万物都尽情地勃发着,仿佛明白自己只有这一次生命,
不可以有一丝一毫的浪费。草木尚且如此,而人呢?既然我们的人生一去不复返,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懂得真正地善待自己?
  “天晓不因钟鼓动”,天亮并不是敲钟人给敲醒的,自然就是如此,无所求,
对人类并没有什么索取与要求。由此说来,人一生中得到的自由不可谓不大,不
需要向大自然付出什么,生你养你的环境对你并没有索取。那么,你为什么不懂
得珍惜?张王李赵,管你是哪一种人;驴马牛羊,管你是哪一种动物,都得在五
趣六道里流转。最重要的只有守住自己的佛性不变,如同春天去了会再来,花谢
了会再开!直到有一天,你冲破了三界,找到自己心灵真正的故乡,才可以解脱
五趣六道的轮回,得到永远的自在。
  “月明非为夜行人”,月亮的明亮并不是为了给人照路,我们的佛性也像月
亮一样,并不是为了换取舒适和利益,它是我们身上最好的一部分,可以引导我
们成为最好的生命,如果我们懂得珍惜。
16.     《大千世界一禅床》
  这首偈语是宋朝佛印禅师所作,典故却出在唐代。
  有天,赵王拜访赵州从谂禅师,禅师躺在床上,不肯起身迎接,赵王就亲到
他的床前看望。赵州禅师说:“赵王!我年老力衰,没有力气起来迎接你,请原
谅!”赵王一点都不见怪,两人谈得非常投契。赵王欢喜回去后,就派大臣送来
数车礼物作为供奉。赵州禅师一听,立刻起床,披上袈裟,戴上帽子,非常隆重
地出山门迎接。徒众们看到师父这么殷勤,不由十分讶异:咦!赵王驾到时,您
都睡在床上不肯起来,而如今不过是个赵王的臣子,您却要亲自到山门外迎接,
不是有点舍本逐末吗?
  赵州禅师笑着说:“我迎接客人分三种等级。上等人来,我睡在床上迎接他;
中等人来,我在客厅以礼待他;下等人来,我到山门外应酬迎接他!”
  因为这段典故,后来苏东坡去金山寺访佛印禅师时,就写了一封信,希望用
赵州禅师待客之道接待他。意思是说:你在家尽管睡觉,不要费心应酬我。可是
当苏东坡到达金山寺时,佛印却早巳等在山门外迎接。苏东坡一见哈哈大笑:“
我就知道你的功夫不及赵州禅师。”意思是说,您没有那种境界,不敢睡在床上
不起来。佛印禅师也笑着说出这段偈语,意思是说,大千世界都是我的床。你以
为我是特地起来迎接你,可其实我现在仍然没有离开我的床呢。这实际是说,我
并没有起分别心,你所指责的也并不是我的执著。
  其中的理在于,放下执著心,就无往而不自得,心中世界真正清凉。
17.  《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这是唐朝赵州从谂禅师的一则公案诗。
—位学僧向赵州参禅,问他:“宇宙有成住坏空,要是有一天,风吹初禅,水
淹二禅,火烧三禅,世界毁坏时,我们的肉身还会不会存在呢?”
  赵州禅师回答:“随他去!”
  赵州对自己的回答却不能满意,因为一直也没找到更好的悟解,就出外寻师
访道,因此才有“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公案流传下来。
  “赵州八十犹行脚”,赵州禅师虽已到了八十高龄,却还要四处寻师访道。
  “只为心头未悄然”,因为心中还没有寂静,如果整个宇宙全部败坏,自己
就真的甘愿随它去吗?如果说佛法都随宇宙灭尽,自己的安乐宁静又该向何处找
寻?
  “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人说的宇宙坏灭并没有发生,只有
自己为了心里的这份执著,错失了许多生命中的领悟。原来人的觉悟不假外求,
全在心中。至于宇宙坏灭之理,只要众生回到了本来的位置,自然会尽一份力量
承担起相应的职责。众生没有尽皆败坏,宇宙又怎么会坏灭呢?而一旦众生真的
败坏,那么毁灭就成了天理,又有什么必要刻意阻拦呢?总之,天地之间有正法,
—切尽管“随他去”。
18.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洒脱自在的生活,就是禅者的生活。
“流水下山非有意”,水从上往下流,只是顺应着自己的本性,没有刻意而为。
那么我们人的本性是什么?如果说是佛性,那就顺应自身的佛性好了,何必刻意
追逐名利?那些东西全是假的,让人离自己的心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
  “片云归洞本无心”,白云飘去飘来,也不是有心为之,悟道就是去掉自己
心里的分别。不要用外在的言行来评判自己和别人,世间一切语言行为,都不过
是心灵投射出来的影子。去掉这些分别之念,就可以看到每个人心中的佛性了。
人只有迷悟之分,却没有高下之别。
“人生若得如云水”,人的生活如果能如同云水一般遵循本性,那么所有的道
路都可以成佛,又何必刻意修炼呢?
“铁树开花遍是春”,人就如同铁树,花就是悟,人难悟正如同铁树难以开花。
可如果每个人都懂得遵循自己的本性,世间就会如同云水一般和谐自然,那该是
多么美好呀!追求政治改良,追求宗教改革,都不如追求每个人的自在。只有每
个人的佛性得以彰显,人间各界才会有真正的和谐与平安。
19.   《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终日看山不厌山”,正所谓仁者乐山,总能从中联想到人的品德与胸襟,
既伟岸高耸,又能敞开胸怀,还能哺育万物,其间的启发非只一种。
  “买山终待老山间”,情愿买一座山,一直老在山中。可人生易尽,山水恒
常。
  “山花落尽山常在”,所有荣誉美丽全都失去,山却依然不动,就如同人的
佛性,无论你走了多少弯路错路,它都会一直在那里等你回头。正因为佛性更持
久,所以人身上的所有品性中,惟有佛性至大至尊。
  “山水空流山自闲”,无论经历多少变化多少干扰,山却依然闲适地站在那
里。正如人的佛性,所谓“一心不动,能制万动”,生命中的至高境界,也不过
是守住本心,不被世俗所扰。佛性是人身上最好的东西,无论经历什么变化,它
都一直不动,它是最持久的。作为觉悟的人,我们应该让自己同化心中的佛性,
坚持生命的根本,把世间的烦恼纠纷通通看淡。
20.  《净莲深栽浊世中》
  尼采说,树的枝叶越茂盛,它的根就会向黑暗中扎得越深。正与此偈之意相
合。
  “万事无如退步休”,退一步就能带来休憩、休养,因为你不再把精力花在
那些短暂无价值的事物上,这本身就是一种觉悟,就是一种取舍。你舍弃了很多,
是因为心里想要的更多更大,想要寻找生命的终极解脱,想要领悟生命的最深奥
义,想知道自己是谁,家在哪里,怎样才能回去。
  “本来无证亦无修”,人到了一定层次,就能把修证之事一并看淡。当你自
身的真如佛性觉醒,就会明白一切都不假外求,不需要用外面的事证悟自己,也
不需要外面的东西帮助自己修行。怎么说呢?外面的一切不过是自己心灵的镜子,
从心里面着手,才能算是抓住了根本。
  “明窗高挂菩提月”,月挂窗前,正如我们内心觉醒的菩提,它一直都在那
里照耀,只看我们是否愿意抬头。
  “净莲深栽浊世中”,这个世界和我们的内心完全是两回事,可正是这样,
在五浊恶世之中,在各种诱惑面前,我们才能真正守住自己的心。佛法是天地间
的大法,不是只能去干净的地方,即使在最污浊最恶臭的所在.也依然能像莲花
一样,清净悠闲地绽放。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