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先生于2011年3月1日推出新作自然智慧诗《时代呼唤好人精神》,献给传承雷锋精神的人们。做好人,做真正的人!山林子先生于2010年5月14日首次提出为人之道六种精神!2010 年5月14 日,在纪念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同志逝世46周年之际,山林子先生编著的《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在北京出版发行! 2010 年4月23日,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由中国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型系列丛书《智慧海》第一辑(12本)及音像制品,在北京出版发行。 祝贺山林子天地人智慧系列丛书之二《山林子智慧养生》书,已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祝贺2005年5月14日鲁东山林子智慧学讲坛首次开课!山林子智慧学智慧女性婚姻研讨会10月20日晚在烟台五中举行,主办:昆仑山网站 烟台广播电视报。《今晨6点》9月25日刊登《心身平衡 智慧养生》山林子报道!《烟台晚报》9月19日刊登《智慧养生第一人》山林子报道!祝贺山林子智慧养生书院成立!五色海论坛开设《山林子智慧学》学习讨论!请打开昆仑山网站!昆仑山网站开设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山林子智慧书,山林子工作室,山林子会友室,山林子智慧学,昆仑山智慧养生书院,昆仑山企业文化智慧学,昆仑山商务智慧学,昆仑山文化策划,昆仑山企业策划,昆仑山信息窗,昆仑山网上购物,世界文化动态等栏目!请打开昆仑山网站!《山林子天地人智慧文化系列丛书》从今年起陆续与世人见面! 《山林子心身平衡养生保健法》《山林子智慧养生学》《山林子智慧养心学》《山林子智慧养身学》《山林子养生金言》《山林子长生歌》《山林子养生诀》《山林子医生言》《山林子极乐禅》《山林子儒海智慧书》《山林子禅海智慧书》《山林子道海智慧书》《山林子兵海智慧书》《山林子商海智慧书》《山林子玄机图智慧学》。



 提高母亲素质  
           中国崛起的基础工程——提高母亲素质  

           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什么?

我们先来看一下,新世纪的世界发展动向。首先,美国出台2061计划,即美国公民科学素养的国家标准计划,接着,联合国布达佩斯世界会议专门制订“科学行动框架”,向全世界阐明,在新世纪中科学的地位,继而,发达国家纷纷制订公民科学素养的国家标准。我国也制订了2409计划,即“关于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国家标准”。这向我们表明世界发展的两个重大特点。一个是,现代国家实力的竞争的基本点是科学技术,特别是公民的科学素养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另一个是,科学已走出科学家的实验室,走向全民,成为国家的一种建制,政府的一种行为和全民的事业。

这样,我们非常明确地知道,在当今的世界竞争中,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全体公民的素质,而不仅仅是少数精英。所以,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是我们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事实上,我们也正在这方面做着极大的努力,办好各级各类学校,扩招硕士博士,启动各种人才培养计划,出台各种吸纳海内外人才的优惠政策等等。但是,在众多的工程中,我们似乎还没有一项专门针对母亲素质的提高的工程,而这正是一个最基本的工程,它是针对新一代公民的养育者的工程,是“航母工程”。

母亲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作用

大自然将繁衍人类的责任交给了母亲。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毫无例外地是由母亲孕育的,而在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也是人生最关键的一段时间是在母亲的抚养下度过的。

母亲和子女之间的这种无法割断的天然的联系,使母亲不可推卸地承担起在生理、心理的和伦理方面抚育子女成长的义务,这就决定了母亲对子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都知道,体弱多病的母亲几乎不可能生育出体魄健壮的子女,但很少认识到,心智不健全的母亲不可能抚育出才识颖慧,品德高尚的子女。这不仅仅是遗传的作用,还在于母亲为子女早期生活所创造的环境及作为子女的第一个老师和成人榜样的母亲自身具有的聪明才智、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的影响。翻看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古今中外伟大领袖、民族英雄或科学家的传记时,我们都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他们几乎都有一位不同凡响的母亲,是母亲把他们领上不凡的人生道路。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这样,从整个社会来看更是这样。一代母亲的体质、文化、思想和人格品质,不仅影响着当代的社会,还影响着未来的社会。作为母亲的女性对后代健康成长的影响可不限于什么“半边天”,而是在塑造整个下一代,不仅包括女性,也包括男性,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正如柏拉图说“子女教育是社会的基础。”

当我们真正地把子女的教育与成长作为社会的基础去看待时,就会深刻地认识到母亲的素质对一个民族的深远影响,在于它会引发一个人口素质积累的过程。优质的母亲养育出优质的后代,这样就形成了人口的优质积累,呈现出一种良性的循环,而一个劣质积累的民族,呈现的是一种恶性的循环,发展必然缓慢。

民族的未来又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而母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那么,如何提高母亲的素质使她们能很好地养育后代,科学地履行母亲的职责,使我国的人口能很好地繁衍和发展,的的确确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德国学前教育家福录倍尔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

现代母亲应该是教育后代的能手,这是国家兴旺的呼唤。然而,遗憾的是,在我们整个社会如火如荼的现代化的热潮中,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素质教育的声浪中,却始终很少提及母亲的现代化,提高母亲的素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农村的人口超生,城市打工者子女的缺乏必要的抚养和教育的现实同时出现的是城市高素质女性拒绝生育的丁克家庭的不断增多。这是一个太值得引起全社会重视的人口劣质积累的信号!这难道还不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吗?当然,出现这种现象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根源的,因此,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社会对母亲的认识。

重新审视对母亲的认识,走出误区

(一) 养育后代关系到民族未来,不完全是个人私事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生育的工具,做母亲就是为家族传宗接代。新中国成立以后,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妇女走出家庭和男人一样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取得独立的人格权利,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千百年来积淀在人们思想深处的观念没有得到根本的澄清,仍然把生儿育女看成是纯粹的个人私事。在“左”的思潮影响下,这种观念更是被推到极至。我们还记得,在那些年代里,在“大公无私”的口号下,人们追求的是“弃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境界”,那些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照顾,甚至在年幼的子女生病,乃至濒危的时候,也为了工作置之于不顾的母亲,被评为英雄和模范,被人们视为楷模。那时,人们不认为她们作为母亲大大地失职了,而认为她们做到了“公而忘私”。至于那些牵挂孩子,照顾孩子较多的母亲则被看作是“自私的”、“落后的”。今天反思起来,那是多么的荒谬!然而这种行为的背后,不仍然是将子女看作私有财产,将养育子女视为私事的旧观念吗?

今天,我们必须摈弃这种认为子女是私有财产,想要就要,想扔就扔的错误观念,认识到养育后代不是个人私事,因为任何一家一户的后代都是社会人,都是在为民族培养下一代,这是一项社会责任。做得好,培养出优秀人才是对国家做出了贡献;做得不好,培养失败时,子女成为缺少知识,没有道德,甚至不能遵纪守法的人就是危害国家,就是不负责任。有的人会说:“这孩子是没治了,算了,就算我没生。”事情是这么简单的吗?这是个人私事吗?做母亲的有权力做出这样的决定吗?可以说,当一个母亲说出这样的话时,它事实上完全放弃了自己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二) 培养高素质的人是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养育子女不是没有社会价值的事

现代女性非常重视自己的职业角色而不很看重母亲的角色,一些知识女性甚至放弃母亲的角色。作为个人的选择,无可厚非,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就与我们社会对母亲的认识不足有关了。我们没有赋予母亲这一社会角色以足够的社会价值。尤其在商品经济社会,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做母亲使女性失去太多,这使母亲的价值进一步淡化。这一点在那些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年轻女性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她们甚至选择不生育。有人谴责这些女性“缺乏社会责任感,太自私”。我们要问,为什么他们这样想?因为母亲的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应有的认可!

我们常说“人是第一生产力”,而谁生产人呢?母亲!大自然将如此重任赋予了母亲。为什么我们承认创造社会财富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科技人员、政治家、领袖们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却惟独不承认养育了他们的母亲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呢?在我们尊重他们,感激他们的同时,难道不应该尊重和感激养育了他们的母亲吗?

另外一个导致不承认母亲价值的认识上的误区是,把养育后代简单地等同于“生孩子”。因此,就隐约地有一种将做母亲和“缺乏远大志向”或“没文化”相连的倾向。这又是一个不承认母亲价值的原因。于是,一些素质较高的年轻女性拒绝生育,或只要孩子生下来就赶快交出去,送到老人那里,或不惜重金请来对“养育”一窍不通的小保姆,转头自己匆匆返回职场,去做那些看上去“更有价值”的事业。

做母亲,养育后代决不等同于“生孩子”。养育意味抚养和教育。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一再指出,“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人的性格中在幼年时期所形成的一切是非常牢固的,并将成为人的第二天性”。“教育的基础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这以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而您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岁以前就已绽蕾了”(乌申斯基)。在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必须接受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教育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关键,是不可或缺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支持体系,而家庭教育则是全部教育的基础。中国父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子女的学校教育,都竭尽全力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学校教育。孩子在学校学习成绩好,父母无比骄傲,而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父母无比失望。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在一个教室里学生之间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北京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其结果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影响是家庭。这就是说,家庭教育影响着学生如何接受学校教育,具体地说,是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使得学校教育在他们身上更有效或比较无效。当学校教育不普及的时候,是否接受学校教育和接受学校教育的多少在造成个体差异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学校教育普及,人人都可以接受同等的教育的条件下,作为基础的家庭教育就是造成个体差异的决定性的因素了。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道德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哪里开始的呢?美国心理学家普林斯说:“孩子的道德教育应从摇篮时期开始,……。”

是母亲创造了生命,是母亲塑造了一个人的灵魂的雏形,为一个人成长打下基础,所以母亲对民族的繁衍和进步的作用是任何其他人或机构所不能与之比较的。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母亲,感激培养出好孩子的母亲。

(三) 养育子女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并非生而知之,不学而能

在过去的社会里,人们常常把养育下一代看成是一件很简单的,近乎本能 的事情,“爱孩子就是了”。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的。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人的成长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并非“树大自直”,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塑造”的。个体的发展是连续进行的,每一步的发展都会产生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影响以后的发展。举一件每个母亲都会遇到的事情——怎样喂养小孩子?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可能不少人的回答是,“怎样都行”,或者说,“当然母乳好,但母亲忙不过来,或者不愿意,就吃牛奶吧!”目前虽然许多人都已认识到,母乳喂养是更好的,但是很少有人认识到,母乳喂养比起人工喂养不仅因其成分的特点在营养、防病等方面是优越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是有影响的,影响他们与母亲的关系(这一关系是他们以后和一切人关系的基础),而且对性心理的发展也有影响,日本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指出,青少年性犯罪与人工喂养有关系。另外,从“垃圾食品”大行其道,“小胖墩”或“豆芽菜”日渐增多的现象都看到我们在喂养方面太缺乏科学知识。

喂养要科学,教育更要科学。现在几乎所有的学龄前儿童都要学习文化知识,各种技艺,甚至作书作画,出版小说,流行的说法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些做法都是违背幼儿心理发展的。整天疲于奔命的不能承受之重,使大多数孩子从小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尚未正式入学就有强烈的厌学情绪。这样的孩子有多少成材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早就“输了”,输在强硬灌输死知识而被挤压殆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输在不能在竞争中总拔头筹而失去的信心,输在小小年纪就要以生死时速去打拼造成的体力不支和厌烦情绪而失去的生活乐趣,输在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时遭到惩罚的痛苦……,失去的是儿童应有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再举一例,个体发展中的所谓青春期问题已经闹得沸沸扬扬,搞得家宅不宁,社会不安,成了社会焦点问题。青春期的问题,那个国家的人都有,哪朝哪代都有,为什么在今天,在我们国家如此严重?心理学家一再告诫我们,青春期问题是早期教育缺失结果的大爆发。虽说“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但是对于某些青少年来说,矫正起来是很困难的,于他本人也是极为痛苦的。

可见,在现代社会中,养育后代必须是科学的,因此,一方面,一定要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学习掌握与之相应的教育技能。

规律是一般的,而每一个人又是特殊的。每一孩子的成长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好的教养方法必须是“量身定做”的,人不可能在机械化的生产线上培养。近年来,各种教子经典十分畅销,可见,人们还是很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的。但是当人们把这些书中说的方法奉若神明般地付诸实际时,结果却是碰壁。一位母亲说,每当提起“哈佛女孩刘亦婷”时,女儿就大哭起来。为什么在别人身上成功的方法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不成功?这就是个体差异。我们对这位母亲说,要知道,你的女儿不是刘亦婷,你也不是刘亦婷的母亲,你们的家也不是刘亦婷的家。所以培养孩子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工作,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所以一切他人的经验都只能借鉴,不能照搬,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创造出一套教育的方法。所以生育本身是创造,是创造生命,教育培养更是创造,是创造人。母亲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者。这不是一个低能的人能做好的,她需要知识、技能、品德和智慧。

在一些国家,一对夫妇允许生育子女的数目因其受教育程度而不同,鼓励高素质者多生育,而对低素质者是限制的。可见,现代社会对母亲素质的要求是共同的。

大力提升母亲素质

优化母亲素质对于我们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可以说是一项基础工程,因此,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母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形成尊重母亲的社会风尚,使高素质的女性愿意做母亲,而做了母亲的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在日本,我们看到母亲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们不仅大学毕业,而且很多人在音乐、美术、书法等方面有良好的素养,说到这些,她们往往会说是“为了教育孩子”。她们以做母亲自豪,她们尽心尽力做好母亲,令人感动。

(一)对母亲社会价值的承认,在法律上应有所体现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职场上不分男女,有的只是职业角色的要求和竞争,这是无法动摇的。然而,生育是男女两性共同的责任,不是女性个人的事,这本是一种两性的合作,因此,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上应该提倡的是男女两性的合作,而不是男女两性的对抗和竞争。家庭幸福,乃至社会发展靠的是两性和谐发展,在不同的领域中、层面上寻求平衡。如果女性要担负起母亲的责任,那么,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她们不可能和男性一样地工作。因此,对女性这一段时间的特殊情况和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维护,应有法律上的规定,以体现社会对母亲的承认。当然,理想的是国家对女性生育子女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或奖励,但这需要经济实力,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为时尚早。也许,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更多的是要依靠家庭内部的自我调节。

总之,我们要为高素质女性愿意做母亲提供安全的社会保障。

(二)提高男性对母亲作用和价值的认识,鼓励和支持女性做好母亲

母亲不是孤立存在的,母亲必定首先是一位妻子,因此,丈夫对生育的态度,对为人父母的态度,尤其是对母亲在教养子女中的作用和付出的辛劳的承认,都极大地影响着对方做母亲的态度。试想,AA制家庭中的女性会想做母亲吗?以女方收入多少而转变态度的丈夫的妻子会想做母亲吗?一心要自由潇洒生活,不想承担任何责任的丈夫的妻子会想做母亲吗?只有那些鼓励和支持对方做母亲的丈夫的妻子才会尽心尽力地去做母亲。因此,在提高母亲素质的问题上,男性是非常关键的。前边说过,母亲影响男性素质,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反过来,男性又影响母亲的素质。

(三)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母亲素质

说到提高母亲的素质,当然首先想到的是解决女童失学、辍学问题,提高女性受教育的程度问题,帮助贫困地区妇女脱贫,反对不良婚俗等根本性的问题。与此同时,在有条件地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进行有关的科普教育,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一些国家里,对新婚夫妇、孕妇和年轻的母亲都要进行培训,教给她们有关的科学知识和非常实际的科学方法,甚至进行操作上的辅导。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另外,可以通过媒体广泛传授有关教养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在社区里开展多种有针对性的研讨活动等等。

从长远来看,有关的教育应当进入校园,作为人人都具有的必备的生活常识和技能。

中国崛起要提高公民素质,提高公民素质从提高母亲素质做起。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