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她们为什么不离婚
| | | 家庭暴力系列探讨—— 她们为什么不离婚 积极看待自己的生活,会有效地帮助受虐妇女留在婚姻中。在资料分析中,20位被访者对她们的生活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当被问到是否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满意时,有5位表示很满意,11位表示满意,4位表示不满意。这种对婚姻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帮助这些妇女保持婚姻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她们这种自我评价主要通过以下的方面表现出来。
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我不能放弃 被访的20位妇女平均婚龄8.2年,这意味着大部分人已经度过了婚姻的初始期。有研究表明,婚后3—6年是离婚的高峰期,因为,这一阶段是婚姻的磨合期和调适期。这段时期对夫妻双方来讲,无论从感情适应、角色转换,还是从经济的角度,都属于困难时期。随着磨合期的结束,孩子已经逐渐长大,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好转了,度过这段时间,生活通常一天天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因此,对这些妇女来说,她们不太愿意放弃现在的生活。另外,婚龄越长,心理和感情投入越多,她们在婚姻中“陷得”越深,离开婚姻的可能性就越小。 “不,我肯定不会离婚的,我跟他那时候的日子多苦多难,我不是过来了?现在,我两个孩子都大了,我到了该享福的时候了。” “我们刚结婚的时候多苦呀,住在一个9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冬冷夏热,那个日子真是没法子过,现在好多了,我自己有房子了,我们俩每个月还能存点钱,准备给女儿上大学用。” 从她们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生活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子女长大,与公婆关系的疏远,都为她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子女的长大意味着她们育儿的时间和负担都相应减少了,与公婆关系的疏远,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标志着她们在自己家庭中地位的提高和巩固。因此,这些变化,极大地鼓舞了她们留在婚姻中。
是打架而非虐待 在我的访谈中,妇女们习惯用“打架”一词来描述丈夫打老婆的行为。在农村小组中,笔者有意识用了“打老婆”一词,但是,很快就被她们纠正为“打架”。在问到“打老婆”现象在村里是否流行时,她们说:“你是说打架?哪个夫妻不打架?不打架就不是夫妻了。” “打架”和“打老婆”在中文里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打架”是指互相争执殴打,这里指有双方的参与,看不出谁是赢家,谁是输家,或者说在打架的关系中,不知道谁是主体,谁是客体。而“打老婆”则专指丈夫对老婆的攻击性行为,在这个关系中,丈夫是主体,老婆则是客体。人们用“打架”来指代“打老婆”,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这个现象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把它当成了生活中的常事;另一方面,用“打架”一词来指代“打老婆”,具有某种平等的含义。妇女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将自己当成一个被动的受害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可以假设,这种态度,有助于妇女们在心理上积极地看待自己的生活,留在婚姻中,忍受暴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