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五色海 - 东方文化秘库 - 东方古代文化
 《庄子》与禅语 
《庄子》与禅语一样,是中国智慧的奇葩,由于《庄子》与禅语在人生旨趣上相通,所以人们常把它们合称为“庄禅”。
  然而,认真说来,《庄子》实在是禅语的祖师:《庄子》的思想演变为魏晋玄学,中国人以玄解佛,然后才有禅语。因此,要真懂禅语,还得先懂得它的祖师——《庄子》。
  读禅语,可,以知道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读《庄子》,更可以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人生态度。读禅语是知其然,读《庄子》是知其所以然。《庄子》是比禅语更深刻的人生智慧。
  《庄子》属于道家,道家又演变为道教。鲁迅说,懂得道教,就可以懂得中国大半。而《庄子》,就是被道教奉为经典的《南华真经》。
  ——看来,要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智慧,不可不读《庄子》,更不可不把握《庄子》学说的精髓。
《庄子》一书中也有关于他拒绝楚王聘请的记载,但远没有这段话说得精采。从这段话看,庄子十分珍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决不肯拿自己的生命去充当那毫无意义的权力角逐中的牺牲
品。他既不肯做官,以什么为生呢?从《庄子》一书中看,他是以编草鞋为生的,过着非常穷困的生活。有一次实在揭不开锅了,曾经去向监河侯(一个管河道的水官)借米,监河侯刁难他,他也把监河侯嘲讽了一通。
  庄子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史记》说他“其学无其不窥”,又说他“诋龇孔子之徒”“剽剥(攻击)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可见被他攻击过的人不在少数,特别是那些“当世宿学”,即名流,学界大老,都被他的尖口利牙骂得无法作任何自我辩解,可见他骂人也还骂得在理。《史记》还说他“其言沈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意思是说,他说话只图自己说得痛快,所以王公大人们都不喜欢他。好在他安于清贫,不去与名流学者们争宫做,所以那些被他骂作“吮痈舔痔”、“以《诗》仆L》发冢(盗墓)”的人们也就饶了他一条性命。
  庄子生活的时代,政治风云变幻莫测,不仅各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而且各国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十分激烈。庄子对这种社会现实十分不满,又自感无力改变这种状况,所以他自觉地选择了退隐的人生道路。隐居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却可以免得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同时也使他能够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冷静地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对于现实的失望,更使他潜心于思考宇宙人生的问题。寂寞与困苦成就了他的学问。
  他要像老子一样做一位得道的高人。这位老子姓李名耳,又叫老聃,是楚国苦县人,当过周王朝的史官,他就是因为不满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弃官隐居的。他在庄子以前两百年就写了五千字的《道德经》,创立了中国道家的学说。庄子的老师长桑公子就是一位老子的信徒。这种学术上的师承关系,加上庄子自己的人生体验,他对于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深刻洞察力,以及他的非凡才华,使他成为继老子以后的又一位道家学派的大师,成为老子学说的真正发扬光大者。
  《庄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五十二篇,晋朝的司马彪注本也是五十二篇。但与司马彪同时而位居大傅主簿高位的郭象,则认为这五十二篇中有十分之三为后人“妄窜”,删去了十九篇,只保留了三十三篇。到了唐代以后,被删去的十九篇就再也见不到了。如今我们所能见到
的,就是郭象删定的三十三篇本,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不过从现存的三十三篇看,《庄子》一书的思想内容仍然是十分丰富的,不愧为一部智慧的宝典。
  《庄子》一书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寓言、故事、对话来表达思想。从前的人往往不容易把握他的思想的精髓,只看见他的那些恢奇怪谲的言论,觉得不知所云,于是便称之为“无端涯之辞”(不着边际的言说)。但是,如果真正读进去,善于捕捉其中的那些画龙点睛之笔,那些警句式的语言,那些富有哲理性的辩说,就可以看出他的真正思想和人生智慧。
  可以把庄子的人生智慧分为十个方面:
  1.入道。这是庄子的人生智慧的总纲。“道”,看起来玄之又玄,其实并不神秘。说穿了,不过是庄子为他的人生态度寻找的理由:“道”既是宇宙的根本原则,当然也是人生的根本原则。按照“道”的原则来生活,就可以成为“神人”、“至人”、“真人”,“得至美而游乎至
乐”。
  2. 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庄子的道也是如此。道是自然之道,他认为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相处的关系,不能强使自然服从人的意志,提出了“天与人不相胜”等命题;又认为自然状态的人的道德是最高尚的,文明的发生造成了人的堕落,主张复归自然,返朴归真。
  3.逍遥。庄子认为,逍遥就是不受任何外在事物的牵累和制约,不要去着意追求什么,对于任何事情都要顺其自然而不必勉强,这样就可以使心灵不为任何身外之物所奴役,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情志,无拘无束、无牵无挂地邀游于天地之间。
  4.达观。达观就是要以智慧的眼光去把生死看破。他认为生与死是由自然规律所决定的,阐明了生与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他利用人们经验认知的局限性,极力论说那同样不能证明的死后生活的快乐,教人不必悦生而恶死。他认为大彻大悟的人应把人生看作如同梦境一般。
  5.大知。他认为人类的最大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他探讨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相对性,认为人世间的是非是无从判定的。他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各的存在的道理,因而判断是非也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标准。因此,他主张以开放的心胸,兼收并蓄的态度去对待不同的学说。
  6.论世。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很深入的观察,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无耻者富,多信(哗众取宠)者显”来概括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对权势者们的厚黑学,对虚伪、狡诈、势利等负面的人性,以及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各种厚颜无耻的行为,予以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鞭挞。
  7.应世。庄子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又要在当时那种复杂险恶的社会环境中生存,由此便造成了他的应世之方的双重性和矛盾的品格:一方
面,蔑视功名利禄,不拘流俗,自甘寂寞和清贫;另一方面,为了生存,他又主张与世俗和光同尘,随波逐流,教给人们许多保身免祸的方法。
  8.养生。庄子认为,“道”的精髓是用来养生的。在世界的一切价值中,人的生命的价值是第一位的,因而必须把追求长寿放在第一位。庄子颇懂得养生之道,教给人们为什么要“贵精”、要“不亏其神”、要做到“形精不亏”的道理。
  9.审美。庄子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特别注重自然美。他认为美有其来自大自然的客观依据,同时又认为美感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阐明了珍视个人的生命体验、贵真、贵含蓄不尽的审美观。
  这九个方面,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庄子的人生智慧的结晶。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