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贤重才
狭窄的小河干涸得极快,水浅的溪流很快就会枯竭,坚硬贫瘠的土地长不出来庄 稼。 江河的滔滔大水,不是一个源头的水汇成的;价值千镒黄金的裘皮,不是一只狐 狸腋下的皮毛所能做成的。哪里有将同道的人才弃置不用,却只任用苟同于自己的人 的道理呢!优良的弓很难拉开,但它可以射向极高和极深处;优良的马很难驾驭,但 它可以载着重物到达远方;杰出的人才很难支配,但他可以使国君受到尊敬。
——《墨子·亲士》语译
1.公正即平衡 人们总是不断地寻找着公正,正说明生活中公正实在是太少了。 “这事太不公平。”人们常会这样发议论。但不公平照样不公平,绝对的公平永 远只是一种理想。 公平依赖于人们对事物进行客观公允的评判。评判因人而异,无论评判规则如何 精细人微,公平也只能相对而言。就像体操、跳水等体育比赛项目一样,评委们手里 的评分细则都是一样的,但得分却不尽相同,有时甚至是大相径庭。 公正的缺乏一是因为人有私欲,二是因为人有差别。 邹忌的故事就是一例。 齐国人邹忌是一个长得魁伟漂亮的男子。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对着镜子,问 他的妻子说: “你看我比那住在城北的徐公哪个漂亮些?”妻子答道: “你很漂 亮,徐公哪能比得上你呢?” 徐公是闻名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更漂亮,便又去问他的妾: “你看,我和徐公比,哪个漂亮些?”妾说: “徐公么,他哪能比得上你呢?” 过了一天,有个客人来访谈,邹忌又顺便问了问客人,客人的回答也同样是:徐 公没有你漂亮。 一日,徐公来了,邹忌就把徐公的面貌、身材、姿态等各方面都仔细打量了一 番,又暗中和自己相比,始终看不出他比徐公漂亮。徐公走后,他又照了一回镜子, 更觉得自己大为逊色。 邹忌晚上睡在床上想了又想,终于得出一个结论。 “妻子偏爱我,当然以为我漂亮;妾呢,她是怕我的,所以也拿谎话取悦我;至 于客人当面捧我,那还不是因为他有求于我吗?” 多一分私欲,便少一分公正。 排除私欲不言,或者压根儿就没有私欲,一心想公正客观地看待事物,却也未必 能尽如人意。同一个人品茶,这会儿品出的是口感,过一会儿晶出的是韵味,再一会 儿品出的却是香气。 有时,愈是想获得客观公正,离客观公正愈远。 公正实质上只是一种平衡。大多数人通得过,就算是公正了。
2.“人才”不是桂冠 古人说,国乱思良相。太平时期不觉得,常常让奸臣当道,到了危难关头良相的 作用就出来了,没有这些;经天纬地、安邦治国的杰出人才,国家将永无宁日。 现代人比古人说得更明白:现代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有了人才,没有 一切可以创造一切;没有人才,有了一切可能丢掉一切。 一个人可以救活一个企业,可以盘活一家工厂。 一个人可以作出一种高精尖的科技发明,从而改变:一门科学的面貌。 一个人可以扭转战场的被动局面,打赢一场战争引 古人曾把世界历史的创造想象成个人的力量所为,于是有了黄帝、炎帝、女娲、 盘古、共工、仓颉、神农、伏羲等半人半神的传说。 现代人同样创造了现代的“半人半神”的神话。现代社会成为少数“杰出人才” 主宰的社会。少数人因为是、“人才”而不可一世,多数人因为不是人才而自认倒 霉。 当人才的作用被夸大以后,其结果将会适得其反,使个人为虚名所伤,并在社 会上助长出重形式轻内容的坏风气。 人才成了一顶“桂冠”,可以随意送人。某某人一旦被认为是“人才”,要么 得名,要么得利,要么兼得。因而,许多人便想方设法使自己成为“人才”。 有的人抄袭剽窃,有的人冒名顶替,有的人凭空捏造。种种招摇撞骗、弄虚作 假的欺骗行为,一方面使真假人才难分;另一方面,也使人应有的人格和良心日见 丧失。 当人才与名利联系起来后,“爱惜人才”、“发现人才”,便成了某些人获名 获利的一条捷径,真正的人才却因此而受到压抑。 田饶是战国时有抱负的政治家,他曾给鲁哀公讲过一个大雁和家鸡的故事。 一天,田饶背着行李来到堂上,向哀公告辞。 鲁哀公吃惊地问:“你要去哪里?” 田饶答道:“我要去学鸿雁高飞。” “这话怎讲?” 田饶说:“大王经常看见鸡吧!鸡头戴冠,有文;脚长距,有武;敌在前敢斗 叫做勇;夺到食物相互叫唤叫做仁;天天啼明从不误时叫做信。鸡虽然五德俱全, 大王却一日三餐杀鸡下酒,从不把它放在心上。再说大雁吧,千里飞来,在大王御 花园池塘歇脚,吃尽大王养的鱼虾,糟蹋百姓种的稻谷,它是一德也不具备,可大 王却那样喜欢大雁,不准人们射杀。这是什么缘故?因为大雁来得远,比较稀罕, 鸡离得近,见惯不爱了。” 鲁哀公所为,若是个别现象,倒也罢了;若有一种类似的社会风气,只图虚名 不重实际,那么祸害就大了。
3.长处与短处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老鼠掉进了一只木桶里,怎么也爬不出来,急得“吱吱”直叫;大象走过来, 见老鼠可怜,将长鼻子伸进桶里去,轻轻一带,就把老鼠救了出来。 老鼠感恩戴德,再三表示要报答大象。 大象乐了。小小的老鼠能报答我什么? 不久,大象在森林里中了埋伏,被猎人预先准备好的绳索捆了个结结实实,动 弹不得。大象感到末日来临,伏在地上痛哭起来。 这时,老鼠赶来了。他爬上大象的背部,咬断了绳索,救出了大象。老鼠终于 实现了它的诺言。 大象身高鼻长的长处,此刻却成了它的短处,无论如何也解不开身上的绳索; 老鼠个小嘴尖的短处,此刻却成了它的长处,咬断绳索易如反掌。 因有某种长处,使一个人成为人才,而这一特长,往往又是短处所在。 长处愈长,往往短处愈短。这虽不算规律,但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张飞勇猛无比,嫉恶如仇,却粗心鲁莽,容易好心办坏事;关羽重情重义,为 人忠诚可信,但有时却失去了界限,分不清敌我。 短处,也就是缺陷。四平八稳,没有缺陷的人,便不可能是才华出众的人。良 弓难拉,却射得远;良马难驾,却跑得快。人才优点突出,则有可能缺点也突出。 会绣花写字的人,却不会带兵打仗;会经营赚钱的人,却不知如何做官。善于用 人者,就是善于宽容、化解对方缺陷的人,此所谓扬长避短。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只口缺陷,有长就有短。明白了这一点,求全责备的事 就会减少许多。
4.人才即凭借 南方有一种名叫鹪鹩的鸟,用羽毛做窠,还用发丝编织起来,但却把它托在芦 苇穗上面。大风一来,芦苇被吹断了,鸟巢随之掉了下来,鸟蛋打破了,小鸟也跌 死了。鸟巢并不是不牢固,而是所托的芦苇太脆弱了。 西方有一种叫射干的植物,茎只有四寸长,但由于生长在高山上,又面临七十 丈的深渊,远望过去高不可攀。植物本身并不长,这是因为生长在高山上的缘故 0阿! 这是荀子讲的一则故事。他想说明一个道理:人的聪明才智,是靠学习得来的。 墨子讲过许多抵御侵略、守城御敌的战术,无一不是借助武器、屏障等来实现。 如,用“技机”投掷,拔掉敌人爬城工具,用火把、开水凌迫敌人,用点燃的竹 “苔”从城上往下罩敌人,用沙石打敌人的头等。 有诗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人才即凭借。这个道理值得想有所作为的 人们三思。
5.满招损 骄傲的人最容易出差错。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只形状古怪的酒壶。孔子 问守庙人: “这是什么酒器?” 守庙人道:“是君王放在座位的右边作为铭志用的酒壶。” “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快取清水来,灌进这口酒 壶里。” 弟子舀来一大瓢清水,徐徐注入酒壶,大家都屏息静气地看着。只见水注入不 多时,壶身开始倾斜了;接着当水达到壶腰时,酒壶却又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再 继续灌,水刚满到壶口,酒壶就砰的一声翻倒在地。大家都莫名其妙,一齐抬头看 孔子。孔子拍手叹道:“对啊,世上哪有满而不倒的事啊!” 子路问:“老师,请问这个酒壶虚则倾,中则正,满则倒,其中可有道理?” 孔子回答说:“当然有。做人的道理也同这只酒壶一样,聪明博学,要看到自 己愚笨无知的一面;功高盖世,要懂得谦虚礼让;勇敢英武,要当作还有怯弱;富 庶强盛,要注意勤俭节约。” 宇宙无限,世界广大,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在大干世界面前,骄傲自满 只能显示其浅薄无知。然而人又特别易犯骄傲自满的毛病,因而常常提醒自己就显 得不可缺少了。
第五编 追求真知
十八、求 真
辩的目的,是要分清是非的区别,审察治乱的规律,辨明同异的所在,考察名 实的道理,决断利害,解决疑惑。于是,要探讨万事万物本来的样子,分析、比较 各种不同的言论。用概念来反映事物,用判断来表达思想,用推论来揭示原因。 ——《墨子·小取》语译
求白马,牵来了小白驹,却说没有求得,这里“求”没有错,但“说”是错误 的。至于缘木求鱼, 当然得不到鱼,这个“求”才真正是错误的。
——《墨子·大取》语译
1.从勤学中求真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人相处,别人总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孔 子的勤学是有名的,他“人太庙,每事问”,倡导求学要“不耻下问”。但他的为 学大都在人伦道德一类,很少过问自然之理,且有些清高的架子。 墨子在孔子之后,年轻时潜心研习过孔子的学问。墨子出道时,孔子已经是一 个大名人了。因而,墨子算得上是孔子的学生一辈。 墨子在勤学方面是听了孔子的话的。一次墨子出游卫国,车厢里堆满了书,他 的学生弦唐子看见了,觉得很奇怪。问道: “先生带了这么多的书,为的是什么?” 墨子说: “从前周公旦做宰相,早晨读书一百篇,晚上会见七十士,……现在我既不当 官,又不种田,岂敢废书不观!” 大凡成事业者也常是勤学者,勤学者方式相同,用心各异。 一种是图谋个人的飞黄腾达。有一则古训告诫后人要努力学习,面授机宜似地 说:“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赤裸裸地暴露出读 书学习极端自私的目的。 现代社会中为考试而勤学的现象比比皆是,或为了晋升某一档次的职称,或为 了换取某一级别的“乌纱”,或为了“跳槽”谋一份清闲的差事。这种“勤 学”,不仅与知识无涉,与社会无益,且养成了人投机取巧、偷奸耍滑、弄虚作假 的恶习,成为现代社会蔑视道德修养和科学精神的一大公害。 另一种是探寻自然的道理和做人的法则,真正从勤学中求实、求知、求真。 现代人是有幸的。前人为我们积累了许许多多的知识,让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 可以掌握许多自然之理,懂得许多处世的方略。我们也许丝毫不懂动力原理,却可 以舒舒服服地乘飞机坐火车;我们从来就没去过南极,却知道那个地方冰天雪地, 冷得够呛;我们见了人就知道握手问候,说声“你好”。这些都受惠于我们的前 人。 ’ 现代人又是不幸的。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在人类已有的知识积累中,过时的 无用的东西愈来愈多,人类面临着“知识垃圾”的包围,被这些垃圾引入歧途,而 离世界的本真愈来愈远。 因而,单纯的机械的书本学习,即使是头悬梁、锥刺股,也不能算勤学,而只 是偷懒。从前人的书本里找捷径,图方便,所获得的人生感受和真知灼见,毕竟是 很有限的。 一个聪明的现代勤学者,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学习的时机,都可以增长 新知。大街上竖起了广告牌,知道又出现了新产品;买回一辆自行车,自己也成 了一名修理工;遇到一个迷路的小孩,想方设法把他送回家……当他以整个社会为 课堂勤学不辍时,他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这种人与那些急功近利、捞取个人好处的人完全不同。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炊 壶里的开水掀翻了壶盖,母鸡如何孵出小鸡,太阳为何总是从东边出来。世界万事 万物都是他们探寻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从推理中求真 推理,是人进入社会、学会思考关键的一步。 《晏子春秋》中有一则故事,深得推理之妙。 一次,晏子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王设宴招待。酒过三巡,只见两个小官捆着 一名犯人走进大厅。楚王故作惊讶地站起来问道: “你们绑的是何人?” 小官禀报: “是齐国人,是个小偷。” 楚王转过头看着晏子说: “哦,是你们齐国人,齐国人都是惯于偷东西的吗?” 晏子站起身,打了一个流传甚广的比方: “我听说,桔子生在江南,就结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长成枳实,叶子虽很相 似,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水土的差异。老百姓生长在 齐国,从来不会偷东西,到了楚国却会偷,请问,这是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 偷呢?” 楚王玩了一点文字游戏,想占晏子一点便宜,没想到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之身,推理出一个令楚王无言以对的结论。 推理能给人带来真知,带来机敏和智慧,也可能带来荒谬和错误。 小孩玩火烫了手,旁的小朋友便都不敢玩火了。尽管他们并没有被烫的直感, 但伙伴的失手给了他们一个提醒:那东西拿不得。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推理。 当对岸冒出青烟,岸这边的人马上会说:对岸有火。这是经验让人形成的推。 因为烟是火所生,火因烟而显。 我们说人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中间经历了古人、新人等几个阶段,然后才有 人类历史,怎么知道的?通过一些考古文献推论而来的。 个人局限于亲知,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人类局限于亲知,永远只能在原地踏步。 推理就是联系,就是想象,就是运动。 推理显出人的逻辑性,没有逻辑,便是杂乱无章,就像一堆杂草一样,谁也弄 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譬如,所谓爱人,必须是普遍地爱所有的人才可以算是爱人。所谓不爱人,却 不一定要所有的人都不爱才算是不爱人。 这话怎么讲? 第一句前提是肯定的,结论也是肯定的;第二句前提是肯定的,结论却是否定 的。人世间相亲相爱,应不分贫富贵贱,但对于凶敌败类,却不必放在爱的行列 中,不爱凶敌败类,不能算是不爱人。 又譬如,不是没有安身之处,而是我不能有苟且偷安之心;不是没有富足的 财物,而是我不能滋生满足的念头。 这话怎么讲? 这两句都是并列选择句,用“而是”来表示对后者的推崇和选择。安身之处是有 的,但心不能偷安;财物是有的,但不能满足,由此生发出一种不断进取,永不苟且 的奋斗精神。 从一般人类生活常识,到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技术,到人世间各种深邃的人生哲 理,体系庞杂的哲学与宗教,都需要阐发和解说,而这,就是从推理中求真的全 部奥秘。
3.从比照中求真 宇宙洪荒,世间万物,人类都能够认识和把握,靠的是对照和比较。 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公转一周365天,是与月亮、太阳的比较中得出的正确结 论,没有月亮、太阳,人类可能就是另一种样子了。 我们说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快,说黄牛拉车、蜗牛爬树慢,也是比较出来的, 航天飞机与黄牛可以比,一切运动物体都可以比。 因而,古往今来,人们对比照有许多独到的认识。 譬如: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向先进看齐。比学赶帮 超。等等。 世界处于一种二级对应的模式之中,大与小、多与少、长与短、粗与细、好与 坏、善与恶、美与丑、正与反、阴与阳……无不以比为前提,又以比为结果。 大干世界的客观运动规律及人世间玄妙的处世哲理无不蕴藏在比照之中,或从 比照中生发出来。 落一叶而知秋。是说见到一片枯黄的树叶落下来,便知道秋天就要来临了。这 是从与过去的经验比照中得出的结论。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得失。常言道, 历史是一面镜子。就是说以过去的事件为参照物,可以使今天的事情做得更好一 点,人更聪明一点,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在祖先的英灵面前,我们会油然而生一 种情怀:华夏后裔,炎黄子孙,我们难道不应该比我们的先人干得更出色一些吗? 然而,比照却因人而异。体育比赛、文艺比赛、技能比赛等各样形式的比,与 现代社会须臾不可分离。比赛酗酒、比赛骂人乃至比赛烧钱,则活显出某些人的荒 唐和可悲。可见,比字里面大有学问。 左邻右舍,单位同事,低头不见抬头见,是最直接的比较对象。他提了副处, 而我才是正科;他家买了空调器,我家没有;他比我少读两年书,却比我有钱得 多。这样一比,心里就失去了平衡,感到世道不公,生出许多闷气。 同在一个班级念书,他考了满分,而我却只得了80分;同是办公司,这家公 司赢利颇丰,那家公司却连年亏损;同是一种政策,有的地方经济发达,有的地 方贫穷落后。这是为什么?如此一比,就比出一些干劲。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 穷的,即为比能激起人的上进心。 比照的要诀在于:社会在对比观照中得以互相认识,个人在比较思考中确立 正确的位置。在比照中求真才是比的目的,盲目地攀比和仿效则是比较的误区。 自己干了坏事,犯了纪律,追究起来,则说:别人干得,我怎么干不得?这种 心态,貌似寻求公平,实则自我开脱,是理屈心虚的表现。 有人搞文学成了名人,有人从商赚了大钱。于是便招来许多犯红眼病的人, 跟在后面跃跃欲试,以为一走红就是名人了,下海淘金就可以挖到金矿。这是一 种极端浮躁、失衡的心态。因为,这种人好像在作比较,很会赶浪潮,但却把该 比照的地方都忽略了。你有搞文学的禀赋、气质和才华吗?,你懂得商务活动的 一般常识吗?你有在商海中沉浮的思想准备吗?你具备那些成功者的意志力和聪明 气吗?那么,当经过这一番冷静的比较和思考后,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切莫志不 专一,这山望着那山高。 有为的人,从比照中认知自然和社会,获得真知。这种人是真正的聪明人。 无聊的人,在比照中空掷荒芜的岁月,以排遣灵魂的空虚。这种人是十足的 傻瓜。
4.从怀疑中求真 人人都想获得智慧,但智慧从哪里来则不是人人都明了的。 智慧来源于不迷信、不盲从,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怀疑便是求取智慧获得真知的一种方式。 怀疑不是疑心重重,优柔寡断。怀疑作为一种智慧是指人的思辨能力。有思 辨就会有怀疑,有怀疑就会产生出智慧,有智慧思辨能力就会更上一层台阶。 哲人墨子的一生就是从怀疑中求真的一生。他早年学的是儒家的那一套,但 他没有像孟夫子那样对孔丘老儿顶礼膜拜,而是对这位老先生的许多学说(如厚葬久 丧、重君轻民等)产生了怀疑和反感,因而智慧倍增,独创出彪炳千秋的墨家之学。 墨子比孟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更富有怀疑精神。 从怀疑中求真有四种情境。 一、亲身所见时存疑。耳熟能详、耳闻目睹的周边事物最容易使人忽略,但这 却是怀疑的开始。太阳落月亮升,太阳西下水往东流;人渴了想喝,饿了想吃;人 生下来时不会说话,老了却白头发、松牙齿、瞎眼睛。这些现象尽人皆知,常常因 习以为常而不为人关注,其实大自然和人体生命的奥秘就隐含其间,多一份怀疑就 多一份对生命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和了解。 二、因事思考时存疑。生活中许多事情都需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便能获 得许多真知。这些真知并非坐在屋里冥思苦想,随时随地,都可以有所思、有所 感、有所惑、有所得。举起来轻松,放下去沉重,因为举起来的是羽毛而放下去的 是石头;往左走行不通,朝右走畅通无阻,因为左边是高山而右边是平川;跑起来 不快,坐着不动的反而快,因为跑步靠的是人力,坐着 的却是车子。 三、偶遇触发时存疑。两人正在一起饮酒,却突然打起来了,这是为什么?要 么是饮酒过量,乱了方寸;要么是意见不合,由对骂而至殴打;要么是突然发现对 方的秘密,相互争夺。遇到突发的情况,多考虑一下各种可能的原因,就会变得聪 明起来,知道如何去应对紧急情况。 四、过往之事存疑。过分迷信自己的经验是人常犯的错误,经验是对过去时间 的一种认识,经验中掺杂着各种假象和伪饰,对经验的怀疑就是反思。经验貌似智 慧,其实是伪装的智慧。反思才是真正的智慧。每个人都能保证自己所作所为一贯 正确吗?去年冬天未下雪今年冬天也就一定不会有雪吗?一个人过去品行不端今后 也就一定会道德败坏吗?可见,经验不能取代新的思,考,过去的方法未必能解决 新出现的问题,智慧人生,就在于从怀疑、反思中求得新知、真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