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五色海 - 东方文化秘库 - 东方古代文化
 墨子说 
1.从勤学中求真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人相处,别人总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孔
子的勤学是有名的,他“人太庙,每事问”,倡导求学要“不耻下问”。但他的为
学大都在人伦道德一类,很少过问自然之理,且有些清高的架子。
  墨子在孔子之后,年轻时潜心研习过孔子的学问。墨子出道时,孔子已经是一
个大名人了。因而,墨子算得上是孔子的学生一辈。
  墨子在勤学方面是听了孔子的话的。一次墨子出游卫国,车厢里堆满了书,他
的学生弦唐子看见了,觉得很奇怪。问道:
  “先生带了这么多的书,为的是什么?”
  墨子说:
  “从前周公旦做宰相,早晨读书一百篇,晚上会见七十士,……现在我既不当
官,又不种田,岂敢废书不观!”
  大凡成事业者也常是勤学者,勤学者方式相同,用心各异。
  一种是图谋个人的飞黄腾达。有一则古训告诫后人要努力学习,面授机宜似地
说:“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赤裸裸地暴露出读
书学习极端自私的目的。
  现代社会中为考试而勤学的现象比比皆是,或为了晋升某一档次的职称,或为
了换取某一级别的“乌纱”,或为了“跳槽”谋一份清闲的差事。这种“勤
学”,不仅与知识无涉,与社会无益,且养成了人投机取巧、偷奸耍滑、弄虚作假
的恶习,成为现代社会蔑视道德修养和科学精神的一大公害。
  另一种是探寻自然的道理和做人的法则,真正从勤学中求实、求知、求真。
  现代人是有幸的。前人为我们积累了许许多多的知识,让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
可以掌握许多自然之理,懂得许多处世的方略。我们也许丝毫不懂动力原理,却可
以舒舒服服地乘飞机坐火车;我们从来就没去过南极,却知道那个地方冰天雪地,
冷得够呛;我们见了人就知道握手问候,说声“你好”。这些都受惠于我们的前
人。  ’
  现代人又是不幸的。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在人类已有的知识积累中,过时的
无用的东西愈来愈多,人类面临着“知识垃圾”的包围,被这些垃圾引入歧途,而
离世界的本真愈来愈远。
  因而,单纯的机械的书本学习,即使是头悬梁、锥刺股,也不能算勤学,而只
是偷懒。从前人的书本里找捷径,图方便,所获得的人生感受和真知灼见,毕竟是
很有限的。
  一个聪明的现代勤学者,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学习的时机,都可以增长
新知。大街上竖起了广告牌,知道又出现了新产品;买回一辆自行车,自己也成
了一名修理工;遇到一个迷路的小孩,想方设法把他送回家……当他以整个社会为
课堂勤学不辍时,他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这种人与那些急功近利、捞取个人好处的人完全不同。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炊
壶里的开水掀翻了壶盖,母鸡如何孵出小鸡,太阳为何总是从东边出来。世界万事
万物都是他们探寻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从推理中求真
  推理,是人进入社会、学会思考关键的一步。
  《晏子春秋》中有一则故事,深得推理之妙。
  一次,晏子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王设宴招待。酒过三巡,只见两个小官捆着
一名犯人走进大厅。楚王故作惊讶地站起来问道:
  “你们绑的是何人?”
  小官禀报:
  “是齐国人,是个小偷。”
  楚王转过头看着晏子说:
  “哦,是你们齐国人,齐国人都是惯于偷东西的吗?”
  晏子站起身,打了一个流传甚广的比方:
  “我听说,桔子生在江南,就结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长成枳实,叶子虽很相
似,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水土的差异。老百姓生长在
齐国,从来不会偷东西,到了楚国却会偷,请问,这是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
偷呢?”
  楚王玩了一点文字游戏,想占晏子一点便宜,没想到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之身,推理出一个令楚王无言以对的结论。
  推理能给人带来真知,带来机敏和智慧,也可能带来荒谬和错误。
  小孩玩火烫了手,旁的小朋友便都不敢玩火了。尽管他们并没有被烫的直感,
但伙伴的失手给了他们一个提醒:那东西拿不得。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推理。
  当对岸冒出青烟,岸这边的人马上会说:对岸有火。这是经验让人形成的推。
因为烟是火所生,火因烟而显。  
  我们说人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中间经历了古人、新人等几个阶段,然后才有
人类历史,怎么知道的?通过一些考古文献推论而来的。
个人局限于亲知,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人类局限于亲知,永远只能在原地踏步。
  推理就是联系,就是想象,就是运动。
  推理显出人的逻辑性,没有逻辑,便是杂乱无章,就像一堆杂草一样,谁也弄
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譬如,所谓爱人,必须是普遍地爱所有的人才可以算是爱人。所谓不爱人,却
不一定要所有的人都不爱才算是不爱人。
这话怎么讲?
第一句前提是肯定的,结论也是肯定的;第二句前提是肯定的,结论却是否定
的。人世间相亲相爱,应不分贫富贵贱,但对于凶敌败类,却不必放在爱的行列
中,不爱凶敌败类,不能算是不爱人。
  又譬如,不是没有安身之处,而是我不能有苟且偷安之心;不是没有富足的
财物,而是我不能滋生满足的念头。
这话怎么讲?
  这两句都是并列选择句,用“而是”来表示对后者的推崇和选择。安身之处是有
的,但心不能偷安;财物是有的,但不能满足,由此生发出一种不断进取,永不苟且
的奋斗精神。
  从一般人类生活常识,到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技术,到人世间各种深邃的人生哲
理,体系庞杂的哲学与宗教,都需要阐发和解说,而这,就是从推理中求真的全
部奥秘。

  3.从比照中求真
  宇宙洪荒,世间万物,人类都能够认识和把握,靠的是对照和比较。
  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公转一周365天,是与月亮、太阳的比较中得出的正确结
论,没有月亮、太阳,人类可能就是另一种样子了。
  我们说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快,说黄牛拉车、蜗牛爬树慢,也是比较出来的,
航天飞机与黄牛可以比,一切运动物体都可以比。
  因而,古往今来,人们对比照有许多独到的认识。
譬如: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向先进看齐。比学赶帮
超。等等。
  世界处于一种二级对应的模式之中,大与小、多与少、长与短、粗与细、好与
坏、善与恶、美与丑、正与反、阴与阳……无不以比为前提,又以比为结果。  
  大干世界的客观运动规律及人世间玄妙的处世哲理无不蕴藏在比照之中,或从
比照中生发出来。
  落一叶而知秋。是说见到一片枯黄的树叶落下来,便知道秋天就要来临了。这
是从与过去的经验比照中得出的结论。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得失。常言道,
历史是一面镜子。就是说以过去的事件为参照物,可以使今天的事情做得更好一
点,人更聪明一点,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在祖先的英灵面前,我们会油然而生一
种情怀:华夏后裔,炎黄子孙,我们难道不应该比我们的先人干得更出色一些吗?
  然而,比照却因人而异。体育比赛、文艺比赛、技能比赛等各样形式的比,与
现代社会须臾不可分离。比赛酗酒、比赛骂人乃至比赛烧钱,则活显出某些人的荒
唐和可悲。可见,比字里面大有学问。
  左邻右舍,单位同事,低头不见抬头见,是最直接的比较对象。他提了副处,
而我才是正科;他家买了空调器,我家没有;他比我少读两年书,却比我有钱得
多。这样一比,心里就失去了平衡,感到世道不公,生出许多闷气。
  同在一个班级念书,他考了满分,而我却只得了80分;同是办公司,这家公
司赢利颇丰,那家公司却连年亏损;同是一种政策,有的地方经济发达,有的地
方贫穷落后。这是为什么?如此一比,就比出一些干劲。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
穷的,即为比能激起人的上进心。
  比照的要诀在于:社会在对比观照中得以互相认识,个人在比较思考中确立
正确的位置。在比照中求真才是比的目的,盲目地攀比和仿效则是比较的误区。
  自己干了坏事,犯了纪律,追究起来,则说:别人干得,我怎么干不得?这种
心态,貌似寻求公平,实则自我开脱,是理屈心虚的表现。
  有人搞文学成了名人,有人从商赚了大钱。于是便招来许多犯红眼病的人,
跟在后面跃跃欲试,以为一走红就是名人了,下海淘金就可以挖到金矿。这是一
种极端浮躁、失衡的心态。因为,这种人好像在作比较,很会赶浪潮,但却把该
比照的地方都忽略了。你有搞文学的禀赋、气质和才华吗?,你懂得商务活动的
一般常识吗?你有在商海中沉浮的思想准备吗?你具备那些成功者的意志力和聪明
气吗?那么,当经过这一番冷静的比较和思考后,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切莫志不
专一,这山望着那山高。  
  有为的人,从比照中认知自然和社会,获得真知。这种人是真正的聪明人。
  无聊的人,在比照中空掷荒芜的岁月,以排遣灵魂的空虚。这种人是十足的
傻瓜。

  4.从怀疑中求真
  人人都想获得智慧,但智慧从哪里来则不是人人都明了的。
  智慧来源于不迷信、不盲从,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怀疑便是求取智慧获得真知的一种方式。
  怀疑不是疑心重重,优柔寡断。怀疑作为一种智慧是指人的思辨能力。有思
辨就会有怀疑,有怀疑就会产生出智慧,有智慧思辨能力就会更上一层台阶。
  哲人墨子的一生就是从怀疑中求真的一生。他早年学的是儒家的那一套,但
他没有像孟夫子那样对孔丘老儿顶礼膜拜,而是对这位老先生的许多学说(如厚葬久
丧、重君轻民等)产生了怀疑和反感,因而智慧倍增,独创出彪炳千秋的墨家之学。
墨子比孟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更富有怀疑精神。
  从怀疑中求真有四种情境。
  一、亲身所见时存疑。耳熟能详、耳闻目睹的周边事物最容易使人忽略,但这
却是怀疑的开始。太阳落月亮升,太阳西下水往东流;人渴了想喝,饿了想吃;人
生下来时不会说话,老了却白头发、松牙齿、瞎眼睛。这些现象尽人皆知,常常因
习以为常而不为人关注,其实大自然和人体生命的奥秘就隐含其间,多一份怀疑就
多一份对生命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和了解。
  二、因事思考时存疑。生活中许多事情都需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便能获
得许多真知。这些真知并非坐在屋里冥思苦想,随时随地,都可以有所思、有所
感、有所惑、有所得。举起来轻松,放下去沉重,因为举起来的是羽毛而放下去的
是石头;往左走行不通,朝右走畅通无阻,因为左边是高山而右边是平川;跑起来
不快,坐着不动的反而快,因为跑步靠的是人力,坐着
的却是车子。
  三、偶遇触发时存疑。两人正在一起饮酒,却突然打起来了,这是为什么?要
么是饮酒过量,乱了方寸;要么是意见不合,由对骂而至殴打;要么是突然发现对
方的秘密,相互争夺。遇到突发的情况,多考虑一下各种可能的原因,就会变得聪
明起来,知道如何去应对紧急情况。
  四、过往之事存疑。过分迷信自己的经验是人常犯的错误,经验是对过去时间
的一种认识,经验中掺杂着各种假象和伪饰,对经验的怀疑就是反思。经验貌似智
慧,其实是伪装的智慧。反思才是真正的智慧。每个人都能保证自己所作所为一贯
正确吗?去年冬天未下雪今年冬天也就一定不会有雪吗?一个人过去品行不端今后
也就一定会道德败坏吗?可见,经验不能取代新的思,考,过去的方法未必能解决
新出现的问题,智慧人生,就在于从怀疑、反思中求得新知、真知。

十九、规范即自由

  把百姓伤心的事看作乐事,是毁灭天下的人。主持道义的人在上位,天下必定
能得到治理。贤人在家,对双亲孝敬慈爱,在外能尊敬乡‘里的长辈。坐居有度,
出入有节,男女有别。因此使他们治理官府,则没有盗窃;使他们守卫城郭,则没
有叛乱。君有难则可殉职,君出逃则会护送。

  ——《墨子·非命上》语译

  1.规范即自由
  人们做事必有所规范和限制,画圆要用圆规,画线要用绳尺;砌墙要用砖石,
挖土要用锄头;行走要有路,游泳要有流。
  圆规绳尺运用得熟练,画圆打线就令人满意;砖石锄头准备充足,砌墙挖土
才不会耽搁;道路江河具备,行走游泳才能随心所欲。
  道路是对行走的规范,没有道路,行走者将摔下悬崖;江河是对游泳的规
范,没有江河,游泳只是异想天开。
  行走的自由在道路上实现,游泳的自由在江河中获得。
  可见,没有规范便没有自由,认识了规范便认识了自由。
  一个很会走路的人,想让人知道自己有多了不起,边走边变换着花样,左右
摇摆,结果一下跌进万丈深渊;一个很善游泳的人,忘记了游泳是在水中进行的,
以跳水的姿势向平地一头栽去,结果一命呜呼。
  忘记了规范的存在,自由就将受到惩罚。所以说,自由即是对规范的认识和
掌握,这种认识和掌握愈多,自由也就愈多。反之亦然。害怕规范、拒绝规范,
是人常干的蠢事。
  社会是对人的规范。社会制造出制度、法律、道德、纪律等一系列条条框
框,限制着人的活动范围。在社会生活中,自由就是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大自然是对人的规范。生老病死,日月更替,人都无法抗拒,但顺应自然,
探究自然,人就能加深对自然的认识,从大自然中获取无穷无尽的乐趣,获取人生
存发展所必需的一切物质财富。

  2.标 准
  学校放学了,考试得了六十分以上的背起书包回家,六十分以下的留下来补习。
  小胖考了八十分,回到家后,爸爸给了他一耳光,说:怎么只考了这么点分?
  阿银也考了八十分,回到家后,爸爸乐得合不拢嘴,说:好样的,有进步。  
  标准不同,情形大不一样。
  鲁国国君曾问墨子说:
  “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好学,一个喜欢拿钱财分给人,谁可以立为太子呢?”
  墨子答道:
  “难说。也许他们是为了得到奖赏和好名声才这样做的。钓鱼的人毕恭毕敬,
不是为了恩赐鱼;拿虫做诱饵来喂老鼠,不是爱老鼠。我想你该把他们两人的动机
和效果结合起来观察。”
  没有明确的标准,就不能对事物作正确的判断。
  标准定在做某件事之前,说明用了心思。考试前立志要得满分,差一分也算失
败,这是一个高标准,为此则必须认真努力,精益求精。
  标准定在做某件事之后,则比较敷衍。考了一百分算走运,得了七八十分也过
得去。不求成绩显赫只求问心无愧。
  高标准的人功名欲望强,能做大事,赢得起却未必输得起。
  低标准的人散淡随意,虽未必能做大事,但赢得起却也输得起。
  标准太高,让人可望不可及,平添出许多烦恼;标准太低,等于为自己的堕落
寻求解脱;没有标准,无异于放弃自己做人的正当权利。
  为公众共同认可的标准就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没有这个标准,好比在陶轮之上,
放立测量时间的仪器,就不可能弄明白是非善恶的区别了。
  墨子认为,检验一个人思想言论的对与错,应有三项标准。
  其一,溯上从古代圣王的事迹中考察本始,也即立论要研究历史,以历史经验
和行之有效的知识作为参照,古为今用。
  其二,向下了解、调查老百姓耳闻目睹的事实,即注重实际情况,依照百姓民
众的经验。
  其三,将思想言论转变为法律制度,看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对国家人
民有利,即为真理;对国家人民有害,即为谬误。
  知此三者,即知立身处世的大标准。

  3.结果
  人的终结是什么?
  答案令人不寒而栗。
  死。
  毁灭。
  也有另一种回答。
  升天。
  转世。
  这种答案太虚妄,让人感到是害怕结果而编造的精神安慰。
  一群人举着火把,提着砍柴刀向山上赶去,说是山上发现了一头大野猪,忙活了
半夜,连野猪味都没有嗅到。结果是有人开了个玩笑,压根儿就没有野猪。
  据传三天后食品要涨价,市民们争相抢购食物,洗衣粉可以洗到孙子一辈,味精
需用米罐来装。然而三思后一切照旧,食品并没有涨价,只是有人听错了话。
  有一个地方要发生地震了,这消息为权威部门透露。当地人惶惶不安,刚下的小
猪崽、快要临产的母牛都被杀了个精光。可除了开水瓶摇摆了几下,鸡狗瞎叫了一阵
外,什么都没发生,太阳依旧照耀,河水仍然东流。
  人们总是生活在结果的阴影之中。可并没有人真正经历过结果。
  有谁能说,结果是个什么滋味?
  考学考取了,高高兴兴。
  打官司打赢了,心情舒畅。
  做生意发了,得意洋洋。
  然而,这些都是结果吗?不,它只是生命的一个阶段,一段经历。当这一个阶段
还没结束时,下一个阶段已经开始了。
  钟声响了。辞旧与迎新同时完成,这里本不可分。
  有人会说体育比赛总要分出一个输赢,决出一个冠亚军,这总该有结果吧?
  其实,比赛只是人在无法把握结果时的投机取巧。假如乒乓球比赛不是21个球
一局,假如跑步没有短跑、中跑、长跑之分,假如足球比赛不是90分钟一场。那么,
比赛会有结果吗?假如无限度地比下去,选手和观众都无法获得一个满意的结果。所
以说,比赛的输赢只是人所制定的游戏规则,而不是自然的结果。
  关注结果,追问结果,是人性的一个可爱的错误。
  结果使人失望,而过程使人辉煌。

二十、视角的奥秘

  木头和夜晚哪个长?
  智谋和粟米哪种多?
  官爵、双亲、品行、物价,哪项贵?
  由此可见,异类事物是不能相比的。

  ——《墨子·经说下》语译

  两个事物名称必定不同,叫二异;整体与部分不互相牵连附属,叫不体异;
大家不在同一处所, 叫不合异;没有相同因素的一类,叫不类异。

  ——《墨子·经说上》语译

  1.争论
  人世间的争吵、论辩、商榷大都是不必要的。
  然而人们却乐此不疲,争得不亦乐乎。鲁蛮之人一句话不对劲就可以动拳头,
操“家伙”;文雅之士则在暗中使绊子,在纸上打笔墨官司。
  生活中的争吵叫“口角”,报刊上的争吵叫“商榷”,大都不明不白,没有争
出一个所以然。
  《列子》中,以“两小儿辩日”来嘲笑孔圣人,其实也是夸大了争论的效用。
  孔子去东方讲学,看见路旁有两个小孩在激烈地争论,便下了马车,上去看个
究竟。小孩子看见孔子来了,都抢着告诉他,一个小孩说:“太阳早晨离人近,
中午离人远。”
  “不对!”另一个小孩急着说:“应该是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嚷道:“你错了,你没看见,太阳出来的时候足足有车轮那样大,
到了中午,却只有菜盘那样大了,这不是近大远小的缘故吗?”
  “你才错了!”另一个小孩说: “早上天气凉飕飕的,中午却热得像在汤锅
里,这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
  两小孩请孔子作裁判,孔子抓了半天后脑勺也答不出来。两小孩拍着手笑道:
“谁说你什么都懂啊!”
  孔老先生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并不因是小孩儿而胡说一气,不
失其圣人风采。两个小孩儿的辩论各执一词,一个是从视觉来判断,一个是从触觉
来判断,假如变换一下角度,都从视觉或都从触觉来判断,论辩还会有吗?
  争论自然消失,但问题并未解决。
  争论若成了变换角度的游戏,这种争论就毫无意义。
  人们在争论中耗去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即使一时争得个头彩,最终也将归于
沉寂。
  争论多半不是为了弄清是非,而是为了赌气。对方说:“好”,我就说“坏”,
然后去找“坏”的理由;对方说“坏”,我就说“好”,然后去找“好”的理
由。如此争论,无补于事情的清白,却能将事情弄得面目全非。

  2.仰视与俯视
  自然现象中,仰视见其下部,俯视见其上部,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离得愈远则
物体愈小。从地面上看飞机,飞机小得像一只鹰;从飞机上看地下,高楼大厦也
只有火柴盒般大小,人形跟蚂蚁差不多了。
  生活现象则不同。人看人,仰视则见其大,俯视则见其小。仰视时自己站得低,
看到旁人的脚尖就像见到一块巨石;俯视时自己站得高,高大魁梧的汉子在自己
脚下不如三岁的孩子。
  在权贵富豪面前仰视,在残疾人和乞丐面前俯视。这种改变,人几乎学都不用
学。
  奉旨出朝,地动山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怎么这么厉害?
  朝廷命官,持皇帝手谕,乃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百姓只要听到一声锣响,
赶紧闪开一条道,有谁敢阻拦?黎民百姓对朝廷是仰视,朝廷对百姓则是俯视。
  清朝最末的一位皇帝,曾在当代被改造成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换了
一个角度看他,罩在皇帝头上的神圣光环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皇帝有什么了不起,
跟凡夫俗子、村妇野男不是一样吗?
  然而,这个俯仰之间的变化花了几千年时间才换过来。
  有句名言: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站起来吧!
  俯视以自傲,仰视以自卑,是人常犯的毛病。人可贵的是平视。

  3.平视最难
  生活中平等太少,平视也就颇不容易。
  有句骂人的话说:把你当人你不会做人。被骂者固然卑微无能,骂者盛气凌人,
也实在可恶。
  做人是自己的权利,不存在别人要你做或不要你做的问题。把别人当人本属平
常,不值得夸耀;不把别人当人,更是毫无道理。

  4.角度
  人站在同一位置,早晨的太阳照过来,人影拉得老长老长,到了中午,人影就
龟缩到了脚下,下午,又朝另一个方向延伸出去了。
  站在清水池边,俯看池内,则见水中的人、树、房屋、山等都是倒立着的,即
人头在下,两脚朝天,树梢在下,树根朝上。
  这是一个简单的科学常识,却是一条重要的生活规则:看取事物的角度不同,
情形迥异。
  现代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古代有个农民起义领袖叫柳下跖,这人好生了得,
攻城掠地,打劫官府富豪财物,为民除害。
  但在有些史料的记述中,却称他为“盗跖”。强盗,坏人也。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领袖都被人骂过。在一部分人眼里,他们是顶天
立地的英雄好汉;在另一部分人眼里,他们则是十恶不赦的恶棍、大坏蛋。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众口一词的,没有一个人的评价是毫无异议的。这才叫生
活。
  假如对一件事,对一个人没有任何旁的议论,该举手时统统举手,该说好时齐
声说好,那么,举手、说好的人中,绝对有一部分人在说谎。这是辨别真假的一种
好方法。
  明白了这种道理,许多事就可以释然,心中的疙瘩就可以自然解开。
  一个女子本来相貌平平,但在她的恋人眼里,却美若天仙,这叫情人眼里出西
施。情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角度,能看出别人看不出的美来。
  能被心爱的人所欣赏,就该很满足,为什么非要令天下的人都来倾慕你呢?
  当有什么事想不通时,换一个角度,便想得通了。
  人对人的议论,是从他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人对人的劝慰,也是变换角度来做
文章。
  别人说你孤傲,不爱合群,你却拥有难得的安宁、清静,享受着旁人享受不到
的独处的欢乐。
  别人说你天真单纯,为人太老实,你却因懒得为一些小事计较而活得格外充实
而滋润。
  别人说你假积极、有野心,你却因为勤奋工作、刻苦钻研,而获得丰硕成果。
  别人说你没出息,是无用之辈,为人瞧不起。你却暗暗发愤,结果一鸣惊人。
  一切看问题的角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个人不因为旁人的非议而随意改
变自己,那么,他的努力迟早会为社会所承认。

  5.立身处世的支柱
  生活中少不了一样东西——秤。
  要想不打破脑壳,要想双方都心满意足,要想讨一个公道平衡,就非得用它不
可。
  秤有杆秤、地秤、案秤、弹簧秤、电子秤等种类,天平也是秤。
  以杆秤为例,手提秤绳扣,秤砣与物品均等而产生平衡,就知道了物品的重
量。挂钩上物品增加,则挂钩下垂,秤砣换了大的型号,则秤砣下垂。秤的绳扣,
就是它的支点。
  支点是物体运动变化的轴心。哲人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推动整个地球。
  问题是,物体运动的支点并不像秤那样一目了然,找不到支点,人在外部世
界就显得无能为力。秤的绳扣都找不到,秤如何称法?
  人心与社会之间也有一个支点。支点一端指向人的心灵深处,一端指向社会
内部。当两端相等时,心态便趋于平衡。说话办事就会脚踏实地、堂堂正正、心
明眼亮。
  可见,立身处世非要有这个支点不可。
  有的人总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副怀才不遇、郁郁寡欢的样子,整天唉
声叹气,怨天尤人。这就叫没有摆正个人与社会的位置。
  有的人总是这山看着那山高,别人经商发了财,自己也恨不得一夜暴富;别
人闭门苦读成了大学问家,马上又羡慕得不得了;别人不求功名富贵安贫乐道,
又对他的清闲自在嫉妒起来。这种人到头来两手空空,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啥。
社会发展了,自己却没有多大的进步,那么,责任究竟是在社会还是在自身?
  个人受到某些委屈、冤枉,感到怀才不遇,那么,自己想了多少办法来改变
这种处境?
  有些人财源滚滚,成了“大款”,那么,自己是否具备那些人的才干、机遇
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自己究竟适合在哪个方面发展?如何为之奋斗不息?
  古人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笔者说,与其埋怨社会不公,不如沉下心从现在做起。
  支点即为人立身处世的支柱。
  支点即为人的主心骨。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