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海杂志-时尚生活

养生及养生的作用
(第5期) 栏目:时尚生活
  养生是扎根于中华大地古老而又长新的一种学说。各种养生都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操作程序以修炼人身三元——精、气、神而达到强身健体、防病祛病、延年益寿、开发人体生命潜能为目的。中华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防治疾病的需要。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理论及功法的发展和实践,植根于一定的宇宙观、人生观、生命观及对人体的认识,积淀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成果,同时又对传统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及当时的社会实践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中华养生学说逐渐形成了道家养生、佛家养生、儒家养生以及医、武、兵等各种形态的养生修炼术,它运用意识,调节内气,使身体处于优化状态,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养生”一词始见于道教书籍,最早出现在《庄子·内篇》上。所谓养,就是保养、培养、护养、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以达到保养身体、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讲的是锻炼内气的功夫。在诸家养生中,道教养生重视修炼,儒家养生重视颐养,重视悟性,医学养生重视临床,民间养生重视实用,武术养生重视技击。
  
            养 生 的 产 生 和 作 用
  养生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地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人们发现,只要在疲倦或烦恼时,安静地闭目养神,放松身体,调整气息,吐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就会感到舒服。这就是人通过本能而产生的静功。人们还发现,模仿动物的行为动态也是一种养生的功法。《庄子·刻意》中记载:“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人们又发现,在寒冷之时或紧张工作之后,轻松地伸展肢体和手舞足蹈,可以调形、调神。《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阴康之始,阴多滞状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瘀而滞着,筋骨瑟索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模仿动物或舞蹈,这便是原始的动功。
  养生的产生,还与地理和气候有关。南方天气炎热,稍稍运动就会出汗,引起烦躁和疲劳。针对这种情况,南方人就学习龟、蛇等动物的养生方式,倡导“人的生命在于静养”的观念。俗语说:“心静自然凉”,凉快则清爽,人就感到舒服和惬意。因此,南方人发明了静养生,并且盛行静功。僧人慧能之所以能在对这种情况,北方人从熊、虎等善动动物的动作中,发现并总结出“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从而发明了活动肢体躯干,打通体内气血的动功(即外功)。
  中原地区,气候四季分明,时冷时热。中原人民便自然地受到南、北方人民的文化影响,结合中土的本地实际情况,发明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练功方法。明清以来的太极拳源于中原民间,它正是一种典型的动静结合的养生功法。由此可见,我国的养生,就如同文化现象一样是因地而异的。古人认为,各个不同的地域,人们的发明和创造是不同的。《黄帝内经》就认为,砭石是东方民族的发明,毒药是西方民族的发明,灸螨是北方民族的发明,九针是南方民族的发明,而导引术则是中原民族的发明。为什么中原地区会产生“导引”呢?《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说: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大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中央出也。”
  中国古代的养生学说大抵发源于南方,随后分别向西南、东南发展,最后又扩展到北方。理由是南方有蛇龟、猿,这些动物吞云吐雾,古人就模仿它们,萌发了养生。北方气候寒冷,人们需要以剧烈的运动驱寒,便产生了刚健粗犷的“熊经”“虎顾”。
  养生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它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的发挥和应用。先哲认为,上天创造了人,天人一体,天人合一。人应当尊崇顺尚天道,效法自然。人只有象天地运行那样进行人体呼吸,才可以与天地同寿。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2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 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