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五色海 - 养生保健 - 古代养生保健秘库
 死亡态度 
  惠子问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予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干曰:道之与貌,天之与形,恶得不谓之人?惠于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予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予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予曰:遭之与貌,天之与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予外乎子之神,劳乎于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暝,无选子之形,子以坚白呜。惠子即惠施,是庄子的好朋友,他以关于“坚,白”之辩论而著称于世。庄子在这段话中说他“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殚精竭虑,劳神苦思,不知道顺应自然之道而去“益生”,也就是指责他“以好恶内伤其身”。而他自己则主张因任自然而不去“益生”,因此他主张“无情”。“无情”并不等于没有感情,而是没有个人一己之私的好恶之心,也就是不从自己愿意与否喜欢与否出发行事,而是完全按照自然的必然法则----去行事.“无情”是指胸襟豁达境界超然的状态。《庄子·大宗师》说:“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厂这就是说,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造化的安排,跟我们的愿望和好恶毫无关系,最好顺其自然,听之任之,做到“哀乐不能人”的心境,古人把这叫做“悬解”,即如同从倒吊在绳子上解放下来一样,得到及时而彻底的解脱。
   这是庄子对待一切事物的方法,自然也是他对待死亡的方法;《庄子·大宗师》说:“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时恶死;其出不欣?其人不距;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这就是说,“真人”是不只道喜生恶死,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拒绝,来取自如的人。真人是不忘记自己的来源,不追求自己的归宿,事情来了欣然接受,忘掉生死任其运行的人。真人不用心智计较去损害“道”,不用人为的造作去辅助“天”。真人就是庄子理想中的人,这种人知道自然变化不町违抗,于是处处随顺自然,这种人喜怒好恶不入于胸中,完全按照自然安排好的秩序去行事,因此,这种人能对生死处之泰然,“恬于生而静于死”,“不知悦生,不知恶死”,“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
   庄子讲了许多神奇的故事来说明他所讲的生死解脱之理。《庄子·养生主》载: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 “非夫子之友邪?”曰:“然”。曰:“然则吊焉若此,可平?”曰:“然。始也吾以为至人,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
哭其于。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之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于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
  秦失是老子的好朋友,老子死了,秦失去吊丧,涕,却仅仅千号了三声就出来了。他的弟子很是困惑?不是您的好朋友吗?既然是好朋友,就应该有点感情;不痛哭流难道老子怎么能不尽哀大恸,仅三号而出,未免太不近人情了吧?但是,秦失自有他的道理。他开始时还以为老于是真人,从人们的反应上看老子好像不是了。何以见得呢?他刚进去吊唁的时候,看见有老人在哭他,好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少年哭他,好像哭自己的母亲一样,他们的这种悲伤,完全是由于不必哭诉而哭诉产生的。他们把老子当成了人的子民,而不知道老子像所有人一样是造化(大自然)的子民。因此,他们的悲伤是逃避自然造化违背实际情况的,忘掉了我们人类的生命本来是受之于造化自然。古人把这种逃避造化安排的结局为逃避造化的刑罚,这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懂得老子应天时而顺天命的死亡,因而安于时势而顺应之,不让哀乐进入心里。古人把这种做法叫做解除倒悬. 而最能说明庄子对死亡态度的事,大概要数他“鼓盆而歌”的故事了。庄子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敲着盆子唱歌。惠子按一般人的想法,觉得庄子的妻子与他生活了一辈子,现在老死了,庄子应该痛苦不已才对,即使不痛苦,也不应该敲着盆子唱歌,认为庄子太不近人情了。庄子答辩道:不是的.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生也本无形,非徒无形也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由此可见,庄子对他的妻子并不是没有感情,他之所以不号啕大哭而是鼓盆而歌,是因为他在哭泣之中突然明白哭泣是完全没有理由的。基于应该合理行事的想法,庄子不哭反歌了。总之,庄子对待一切的态度是以理智的方式搞清它们并排除它们,将其置之度外,使
自己的心灵不为所动,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死生终始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
   庄子对死亡的切身体验是非常深入的,他之所以要“齐死生”,要摆脱死亡的纠缠,肯定是与他曾经经受死亡的惊扰分不开的。庄子找到的方式是以理智认识到死亡是人的命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而收回我们的意志,不以好恶对待死亡,听之任之,泰然自若,超然旁观。尽哀大恸,仅三号而出,未免太不近人情了吧?但是,秦失自有他的道理。他开始时还以为老于是真人,从人们的反应上看老子好像不是了。何以见得呢?他刚进去吊唁的时候,看见有老人在哭他,好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少年哭他,好像哭自己的母亲
一样,他们的这种悲伤,完全是由于不必哭诉而哭诉产生的。他们把老子当成了人的子民,而不知道老子像所有人一样是造化(大自然)的子民。因此,他们的悲伤是逃避自然造化违背实际情况的,忘掉了我们人类的生命本来是受之于造化自然。古人把这种逃避造化安排的结局为逃避造化的刑罚,这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懂得老子应天时而顺天命的死亡,因而安于时势而顺应之,不让哀乐进入心里。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