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五色海 - 养生保健 - 古代养生保健秘库
 修习禅定的入门方法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要成功,必须藉用工具。修定习禅也是如此,我们的六根,正是入门的工具和对象。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它们的外化作用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些感觉随时都在虚妄中随波逐流,迷失真性。修习禅定,就是要使六根返还真性。
  如何借用六根作为人门的工具呢?就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中,任意选取一种,把心缘系于选定的这一根,渐渐练习纯熟,就可以达到。初止境”。只是要注意,-每一根尘都可以产生许多不同的差别法门,每个人的身体、心理(即根器)各不相同,性格、习惯、修养、喜好也不一样,所以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才能依次修习到理想效果。通常能知的方法有:眼色法门、耳声法门、鼻息法门、舌味法门、身触法门、意识法门。兹简介于下:
  ①眼色法门:此法门可分为二类:
  眼色系缘于物——就是眼睛对着某一个物体来修定。在眼睛视线范围内,平放一物,或是佛象,或是其他物体,以能稍发点光亮者为佳,在练习静坐时,视力轻松地似乎在注视着这个物体。至于光色的选择,也要考虑适合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当选择好后,最好不要再变更,常常变更会使心烦乱而影响禅定。
  眼色系缘于光明——即眼睛对着光明。开始练习打坐时,视结之内放置一盏小灯(限用青油灯)或者香烛,或借用日月星辰炎光,把光对着视线,但稍微偏一点较好。另外也可以观虚空,观空中自然的光色,或观镜子,或观水火等物的光色等,统统都是属于这个方法的范围。
  ②耳声法门:此法门亦可分为两种:
  内耳声法门——是在自己的体内自作声音,如念佛、念咒、念经等。念的方法又分为三种,即大声念、微声念(金刚念)、心声念(瑜珈念)。在念的时候,用耳根返闻念的声音。即是说,一边念一边自己向内听这个声音。最初听到的是声声念念,是许多连接断续的念佛或念咒的声音,渐渐地收摄缩小,而达到专心一念一声,最后终归使心念静止。
  外耳声法门——是以外而的声音为对象,任何声音都可以,但最好是流水声、瀑布声、风吹铃铎声,梵唱钟呗声等。用听外界声音的方法.最容易得定。当最初心念能够专一在声音的时候,能够不昏沉,不散乱、就是说能够轻松自然地保重着这种专一的境界,就是得到了“定”,再经常这样修习下去有朝一日突然人于寂境,一切声音都听不到了,这是静极的境像,定相出现,佛经称之为“静结”。在静结出现时,不要贪恋此境界,并且应该了解,动是现象,静也是现象,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超出动静二相,不住不离动相与静相,而且要证知了中道,了然不生的中道,这时才可由定观慧,更臻妙境。
  ③鼻息法门:就是借呼吸之气而修息得定。呼吸能够渐渐细匀而静止,就是息。凡是修气脉的,练习各种养生的,以及修数息方法的,都属于鼻息法门。此法门的最高法则,就是心息相依,凡是思虑太多的人,心思散乱的人,用此法门,依息而制心,比较容易收到效果。待得定后,如果再细微地体察一下,就会发现心息本来是相依为命的。一个人的思虑是随着气息而生的,气息的作用,又以念虑而表现出来。当气定念寂之时,就自然大静了,不过,这些都是本性功能的作用,并不是道体。如果能够先悟到了自性,修习工夫渐渐深入达到了心息相依的自在境界,体验到心物一元,才知道一切法门,不过都是为修学的方便。
  ④身触法门:这个法门又分为广义、狭义两种。前者包括丫所有的六根法门;后者则是指注意力专门集中身体上的一点,如两眉中间、头顶、脐下、足心、尾阎、会阴等处,在打坐修习时,或用观想的方法,或用守气息的方法,或者修气脉等,专注于一点,缘可划人此法门。
  ⑤身触法门:这种法门的修习使人容易得到身体上的反应,如某种感受、触觉、有凉暖,和软、光滑、涩滞、细润等等,这些反应和感受最容易使人执着于现象,最后陷入了着相的泥坑。所以修习者一定要从身风中解脱出来,不要迷头认影,以假当真。
  ⑥意识法门:此法门实际上包括并超升了一切法门。它等于是八万四千法门。所有的法相,都是由心所生的,所以一切的法,都是意识创作出来的。举凡观心、止观、参禅等方法,都应该属于意识法门。
3.禅定对人生修养的意义
  禅定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是佛教中重要的修持方法。中国佛教极重视禅,禅学对定的内涵与功效,有多种解释:一为等引。等即远离心的浮沉,保持平衡,不为物迁,达到身心和平安逸的状态;引为由自力引起(必生功德),修习此定,可以远离无量诸烦恼,引发胜圆妙功德。二为等持,即平等摄持。修习此定,可以使心意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保持心的虚寂。三为等至。修习此定,则正受现前,当下明心,大放光明,快捷殊胜,能够处污境而不染,不会再发生退化回转,即已经达到身心意平等。四为静虑,即澄神审虑。专思寂想,镇静念虑,达到心意空寂的状况。五为心一境性。指摄身于一境,不为物迁,自觉策励正勤,修习不怠,即把心集中、专注于某一对象,它是定的自性。六为止、正受,指止息诸根恶所有不善法,能够破灭一切散乱烦恼,远离邪念妄想,止心于寂静之境。七为现法乐住。指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俱寂,当下获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即在现世中经由静定、无漏定等享受定的法乐。概而言之,就是排除一切外物和妄想的干扰通过专注于一境,保持和恢复心性绝对寂静的本来状态,以便一心一意地观想佛法,觉悟真如。
  依照定的形成途径,可分为生得定和修得定两种。生得定指生于色界与五色界的众生,因为前世修善的业力,自然获得的静定.修得定指生于欲界的众生,通过后天努力修行所获得的静定。前者属于先天之定,而佛教淡得最多的是后者。
  依照定的内容以及修行的阶段,佛教又把定分为有心定与无心定两大类。有心定包括四静虑与四五色定。四静虑指静虑的四个阶段或层次,分别除灭语言、忧,苦、喜、乐、等一切因物境而生的思虑。四五色定即指四种灭除了各种有对之色想、人无边之空想的空无边定,舍外空缘、唯缘内心识、人于无边处识行的识无边处定,灭除识想,作无作有之行相的无所有处定和离舍无所有之行相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四五色定描壕了心意寂静的四种不同层次和境界,以非想非非想处定为最高,但此定虽非想,非非想,毕竟还有所想,沿未达到绝对空寂,故称为五色而有心。
  无心定分为无想定和灭尽定,属于灭除心,心所之定,不仅灭除了物境,而且心本身也达到了空寂。但是佛教又指出,无想定是凡夫及外道误训为无想(没有思想)状态,就是涅盘而修习的禅定,它对物我的本质均不理会,缺乏真实的把握,至多能够做到心如死灰,形如枯木,不能了悟真实自性。灭尽定则是将定的境界规定的无余涅盘,空寂一切内外之境,既非非想,也非无想的绝对寂静之定。
  定是心意的空寂状态,称为。心住”,佛教共有九种心住:一为内住,即当思绪散乱。物欲纷杂之时,使思虑高度专注于一境,远离内息散乱;二为等住,即约束心意的野马奔腾,使心盲目性安息。三为安住,即远离一切思虑散乱与物欲烦扰,把思虑由专注于外境转向专注于内境,于自心中安住。四为近住,即当心安置于内境后,以数数使心亲近念住。它相当于数息掸。五为调顺住,即调伏安住内境的心意,不使之流散。六为寂静住,即能够认识到恶寻思和随烦恼的危害,从而自觉将心摄制。七为降伏住,即在寂静住的基础上,进一步制伏.灭除由失念而引起的恶寻思和随烦恼。八为功用住,即由于努力修持的功力使得已经获得的定力绵绵相续不间断。九为任运住,即因为无量修习的因缘,成就不借功力而使得定心自然转续不断。这九种心住实际上描述了从克制自心欲望,不为外物所诱直到精神绝对自由的九种不同的精神境界。佛家养生要求的是明心见性,即要求在思想和精神上下功夫。修炼的过程是领悟佛法、破除妄念,显发自身的佛性的阶段,其最高境界是大彻大悟、六尘不染、六根清净、由定生意,照见四大皆空,五蕴皆空.而成正觉。因此佛家养生着重心性的修炼,以“悟”为核心,为要领。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