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五色海 - 养生保健 - 古代养生保健秘库
 《天隐子》 
  《天隐子》唐朝司马承祯撰。司马承祯号道隐,河南温县人、他从小好学已.学习导引、辟谷、服饵等术。自号天台白云子。武则天闻其名,(647——735年)字子微,法21岁时人道教,师事潘师以后遍游名山,定居天台山,曾召至都,降手敕以示赞美。池曾与当时的名士陈子昂、卢藏用,宋于问、王适、毕构、李白、盂浩然、乇维、贺知章等结为”仙宗十友”。有弟子七十余人,以李含光最为闻名。《天隐子》包括各种养生著作,有《天隐子养生书》、《修真宗旨》、《坐忘论》、《修生养气决》、《修真精义杂论》、《服气精义论》多种,是我国著名的养生理论文献,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天隐子养生书》有《神解》一篇,是讲。导引-术的专题沦文,颇有创见。它认为澡身虚心地斋戒叫做信解,深居静室叫做闲解,收心复性叫做慧解,遗形忘我叫做定解。倌、闲、慧.定,均能达到最高境界,就叫做神解。神解就是万法通神。因“神”为五解之中的最高境界,不施行而自至,主观行为不快捷,客观上却迅速.阴阳变化通达,生命也就与天地一样长久。同立天、地、人之道的就叫做《易》,齐同万物的就叫做“道德”,以纯一性情心灵的根本乃谓之“真如”。生、死、动、静为永恒长存的规律,使之归于无为。所以天隐子以天地人之道面生,也将以天地人之道而死。按万物的运动规律丽运动,邪僻与本真是根据能否纯一性灵而生的。所以生死、动静、邪真都得以无为才能加以解决。人能真正处于无为的境界,也就是仙人了,司马承帧的养生理论有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带有明显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杂糅倾向。他虽身为道教徒.却修习了大量的佛典和儒经.使其思想更富有思辩性和现实意义。例如在《天隐子养生书·存想)篇中,就有这么一段话:“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修行.才能渐次达到涅盘境界,故此自浅至探的过程称为。渐。此派亦因之谓“渐教”。
  〈坐忘篇》也是一篇有独特意义的修习静养生的理论文章.写得玄妙深奥,空灵幻忽.显然也是受到佛学哲理启发而发挥的东西。其文曰:”坐忘者.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知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何谓不见?曰形都泯。或问曰::何由得心不动?’天隐子瞑而不答。又曰: ‘何由得行都泯?,夭隐子瞑而不视。或问吾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隐子果何人哉?’于是彼我两忘.了无所照-”由此可见,《天隐子>不注重炼丹、服食、变化等教术,而提倡静心修正.着重研究宗教的唯心主义理沦。他大量吸收佛教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和传统的儒家关于正心诚意的修养方法,把它们和道教的原理结合起来。
  首先,他认为长生不死和羽化升仙在于得道。什么是“顶”呢?他说:“夫道者.神异之物,灵而有性,虚丽无象,随迎莫。影响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①就是说,“道”是一种无形象,无实体,无法预测,无法寻求的、神秘奠测的精神实体,人们得到它.就能长生。他说: ”人怀道,形骸以之永固。”②但是.得道的关键在于使心-安”而“虚”,达到心静而无物的境界.则自然而然就得到道,也就可长生久视而成仙了。  其次,司马承祯提倡收心离境、不著一物的修养方法。得过之至要在于“修心”,修心在于主静,主静则自然与道同体、"学道之韧,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人月无,心乃合道。”①
  再次,要求人们达到物我双忘的境地。他在解释“坐忘”时说:-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②也就是说,修养的根本目的就是达到无知无欲,进入“形如枯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①的状况,最后连对主体的认识也取消了。在这里,他的”无感无求”与禅宗的“三无”思想已经一模样了。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